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这句如何实践呢?
这里划出了一道宏线,生死线,无有去无间,无中生有。无者道始也。有者重生德也。间者中也。中者正当時也。也可以说是度也。过之不及都是虚无,发生一切事物都在正当時,守一生也。无欲未到也,观其妙可预测,有欲过也,观其徼回忆之意。同出而异名只在瞬间。不妄想未来,不思念过去,重点守住零位的无,长生之道。
尾骨朝前会阴处翘,骨子精髓放松到位,无我无它自然无追求入道也。再不明白无缘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天地开始的时候我们把它叫“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
《道德经》的第一章可以说是整个《道德经》的门户。这句话我们要实践于生活。首先要对这个“无”字。进行深度的认知和理解。
老子在这里面着重强调的是大家看不见的那个无形东西的作用。我们要把这句话用于生活,只需要从老子在这里讲的“无”字入手。“大象无形,却力量无尽”。
打个比喻,自然界的大象风。风是无形的。但是它的力量却非常强大。所以,通常用“作风”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用“家风”来形容一个家族的教育;用“国风”来形容一个国家的文化。再来看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人所需要的氧气、营养和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有形的植物在给我们释无形放氧气;有形食物在给我们提供无形营养;无形精神在支撑我们有形的肉体。这个就是无形和有形的对应。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真正的有形的物质世界都是被强大的无形世界牵动着的。
但事实上现在人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却将这个思维活反了,都把焦点放在了有形的物质上面,却忽略了无形的作用。所以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说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就是说我们如果能经常观察自己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以及理想信念,这就是最大的力量。“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边界时刻要提醒自己,不可有过度的对有形物质的欲望膨胀和追求。要时刻观察并提醒自己不可有过度的欲望。
接老子的智慧,我也说句话送给读者:财富其实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满足我们正常生活需求的财富是天使。满足我们贪念、欲望膨胀的财富是魔鬼。

天机不可泄露
这一段论述的是有无。
无,名天地之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是天地之始。就是说天地未生之前如何呢?就是无,无极,混沌。
有,名万物之母。因为万物生于有。这个有也就是一(混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太极,太乙,生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里的妙,指的是万物化生之妙,指有创造才能称得上妙,比如至今我们还不能完全搞清楚生命创造的奥秘这个“妙”。那么怎么样学习研究妙呢?就要观察无,因为从无而有,这是妙的显化,就要从这里得其妙。
故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徼,指的是物的终结。凡是有形有相的物,必然有“徼”的一天。因此,着眼于有,自然能观到万物“徼”的过程。
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去体道。要持着有、无两端去观。也就是从物的生灭两端去体会万物生死之妙道。
《道德经》实际上是社会政治哲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宪政哲学”。它射出的箭,旨在治国者(当然也射向民众,但重在治国者)。全书的“无为而治”,是说治国者不要胡乱作为,民众能自行完成的绝不干涉。“小国寡民”才有存在感,才有信任机制。司马迁写《太史公书·老子韩非列传》,是在是目光如炬。
治国者是聪明的,但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于是老子的《道德经》开宗明义要讲明自己的言说范式:道,能够用概念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能够用概念语言指称的语言就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它们只能用指示性、导引性的语言来言说。全书多用自然事物比喻象征就是)。言说时使用的是“对生互补”的方式(阴阳、有无、难易、高下等),故这里的断句应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用有无来言说天地万物的开端。实际说的就是“道”)。
“道”玄妙而又切身,在开篇它是表明全书的言说方式。要说实践意义,就在于改变单相度的言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