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建德施行仁义,又有谋臣猛将,为什么还是不能取得天下呢?
窦建德以普通农民出身,在隋末乱世起兵,纵横天下独霸河北,与李唐、王世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窦建德还有一个李渊和王世充不具备的优势,他打败宇文化及后,打包收编了杨广的班底,用兵强马壮,臣僚充裕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然而,窦建德跨过了大江大海,却翻在小河沟里。汜水关一战,他接连败在年轻后生李世民手下,甚至自己都做了俘虏,大夏基业半途崩殂。
究其原因,窦建德掉进了常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事业一帆风顺之时,太忘乎所以,丢掉了自己的根,变得听信谗言,残害忠良,人心尽失。刚愎自用的他,在关键战役中,不能从善如流,中了奸计,导致一战赔光所有家底!
窦建德的人生巅峰武德二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捕杀宇文化及兄弟,收罗了隋朝文武臣僚及骁勇果敢之士一万多人,让他的大夏国一下子兵强马壮,文臣武将一应充裕。
这一年,距离窦建德加入高士达义军才七年,距离他接管高士达残兵败将,自主创业才两年。当他取得傲视天下的时候,关中的李渊和河南的王世充,才刚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窦建德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普通农民的身份,迅速跻身隋末英雄榜?窦建德最大的法宝就是人格魅力。他为人仗义轻财,扶危救困,又能自守清廉,心胸宽阔,善于容人。
正是由于这个特质,使窦建德有非常好的人脉基础。在加入高士达部之前,他就跟各路义军有着不错的交往,为此他还付出了全家人的性命代价。
高士达不听他的劝告,一意孤行,败亡在杨义臣手下,窦建德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将高士达及阵亡将士的尸身下葬,并举办葬礼。他的举动感动了逃散的士卒,他们纷纷聚拢,推立窦建德为新的首领,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强悍的战斗力。
听信谗言残害忠良让窦建德半身不遂可惜的是,当窦建德刚刚迎来人生顶峰,就又迅速走向衰败。第一个要命的症状,在窦建德身上呈现——听信谗言。
第一位遇害的是直臣宋正本,此人性格有点像魏征,总喜欢提意见,动不动就批评窦建德。一开始窦建德还能虚心接纳,时间长了就很不入耳,加之受到挑拨离间,就杀了宋正本。
宋正本一死,那些喜欢进谏的人,都知趣地闭上了嘴!
第二位受害人叫王伏宝,此人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战功显赫,却因此受到嫉妒。偏偏王伏宝不善于人际关系,由此有人散布谣言,说王伏宝要背叛窦建德。窦建德轻易中计,就要杀掉王伏宝,王伏宝说:“你听信谗言,不等于自砍手脚吗?”窦建德不听,杀害了王伏宝。
如此一来,窦建德等于背叛了自己,让他原先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光辉形象不复存在。从此以后,文臣不进言,武将不尽力,窦建德从常胜将军,迅速滑落到常败将军。
刚愎自用,抛弃良策一战身死窦建德英雄一枚,碰上了豪杰无双的李世民,他不自毁长城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况且自挖墙脚。
武德三年,李世民挥兵洛阳,攻伐王世充。中书舍人刘斌以“唇亡齿寒”,建议窦建德出兵救援王世充。刘斌还提出计策,先坐山观虎斗,让李世民和王世充两败俱伤,然后趁机剿灭李世民,再乘胜挥兵西进,直捣长安。
刘斌的方案很完美,但执行起来却是另一个模样,规划中的两败俱伤没有出现,窦建德反而连连败北。
窦建德手下有个国子监祭酒,叫凌敬,他给窦建德除了一个计谋:围魏救赵。具体计划是,不去跟李世民硬碰硬,而是直接西进,出太行山,攻占河西,开辟新的根据地,扩大兵源税收,同时迫使李世民回兵救援。
如果按凌敬的计策,既解决了王世充之围,同时从战略上形成对李唐的压倒性优势。可惜还没来得及实施,窦建德就被心急火燎的王世充使臣搅乱了。使臣大把花钱,买通窦建德的部下,一起诋毁凌敬的计谋。
窦建德上当了,一意孤行,按原计划跟李世民硬碰硬。结果就是,窦建德在汜水关连败四五仗,自己还负了伤,被李世民生擒活捉!
当年七月,李世民押着窦建德得胜回朝,窦建德被斩杀于长安!
表面上看,窦建德兵败就是一场战斗的失利,有偶然性。其实,窦建德自从打败宇文化及,自立为王后,自己先退化了,以前立世之本被抛弃,让他走向离心离德,战争的失败,其实就是这个根源。
二,窦建德失败原因
在隋朝末年天下豪杰并起,有多方诸侯争夺天下,而其中窦建德很不起眼,因为他是农民出生,不过因为他是农民出生所以他身上有低层民众的那种仁慈讲道义仗义助人的品德,这些品德能够笼络更多的人,大家都服从他,投靠他一起打天下,窦建德迅速拥有了十余万兵力,有争夺天下的实力。不过他也有农民的弱点,就是耳朵软容易听信馋言,农民出身的他,有时见识和决断力没有那么高,战略的眼光局限,在关键的时候往往失去了判断力,碰上更牛的人,比如李世民,也就显示出差距了,败亡也是很正常的事!
隋朝末年,杨广无道残暴,导致农民纷纷起义。窦建德是农民,在村里有着不错的名声,他仗义疏财,曾经出钱帮没有钱办丧事的人办理丧事,大家都服他!后来杨广出兵高丽强行征用壮丁,大家活不下去了,只好起义了,窦建德的家人被杀后,带着数百人投奔了河北的高士达,因为窦建德多次打败了隋军,他的军中威信就建立起来,后来高士达阵亡,窦建德也就顺理成章坐上了高士达的位置,成了义军的领袖。窦建德人品好不错讲道义,他是农民出身嘛,讲仁慈是正常的。窦建德对抓获的士人官员礼遇有加,因此很多隋朝的地方官员纷纷投靠窦建德,很多农民也是投向窦建德,因此窦建德迅速聚集了十余万兵力,成了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后来窦建德在河北建立了夏国割据一方的政权。
窦建德实力的确不错有争夺天下的实力,不过他耳朵软听信了馋言,把自己的得力的左右手给杀了。窦建德的部下不和,经常勾心斗角的,大将王伏宝打仗非常厉害,是窦建德最得力依仗的大将,因为王伏宝功劳多就被其他将领嫉妒了,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诬陷王伏宝谋反,都说“三人成虎”,这些人整天对窦建德说王伏宝的坏话,说他怎么桀骜不驯,不听命令,对窦建德不满,以后肯定会反了你。也不知窦建德头脑发昏了,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竟然相信了馋言,处死了王伏宝,少了一个战将,窦建德打仗就没有以前那么顺利了,窦建德在发昏的路上继续跑下去。他身边有个谏臣宋正,经常给窦建德建议,但是窦建德听信小人馋言把宋正给杀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直言进谏了,可见窦建德是自己把自己玩死,没有作为领导所具有的正确判断是非能力,手下勾心斗角肯定有,作为领导的就是怎样团结大家嘛,你不团结大家化解矛盾,反而把自己人给杀了,这不是自掘坟墓嘛,窦建德农民出身限制了他的眼光和判断力,耳朵太软了,没有维护好手下能力,管理能力差,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由于窦建德杀了王伏宝和宋正,从此开始走向下坡路,当然他最后败亡是由于他救援王世充开始的。当时李世民把王世充围困在了洛阳,王世充马上派人向窦建德搬救兵。窦建德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马上带领大军去救援。只是窦建德运气不好啊,碰上了李世民这个牛人,农民和贵族出身碰上了就显示出差距了。果然窦建德和李世民对战了几次,都败下阵来,最关键的李世民还偷袭了窦建德大军的粮道,后勤被切断,大军岌岌可危啊,形势非常危急。这时窦建德部下凌敬认为打下去不利,干脆绕过李世民,带大军北上,渡过黄河夺取河东,刚好这时河东地区空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全了大军,还可以占领河东补充兵员和粮食,面临的困局不就没有了嘛,前途一片光明啊,一旦占据了河东,李世民肯定要放弃洛阳回兵,王世充不就得救了嘛!可以说凌敬的建议非常正确和实操的可能,只要窦建德采纳了,也就没有败亡的结局。
可是凌敬的计策非常好,但是被王世充的使者长孙安世给搅黄了。当时长孙安世得知窦建德将要撤军回河北,于是就私下贿赂窦建德的将军们,破坏这个计划。收了好处的将领们纷纷劝说窦建德,凌敬只是个书生,懂什么打仗嘛,怎么能弃朋友不顾呢!窦建德在关键的时候,又失去了判断力,难道你不懂避实就虚吗,明知道打不下去,换种思路就很好嘛,凌敬的建议分明就是很好的计划嘛,避过了李世民的锋芒,同时把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里,好处轻而易见,可窦建德脑袋就又发昏了,决定和李世民死磕到底,结果窦建德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不就被处死。窦建德的败亡其实源于他没有大局的眼光,临场的是非分辨能力和关键时的决断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需要锻炼的,只不过农民出身的窦建德可能对他要求太高了,他的见识决定了他某种能力的缺失,对上更牛的人,失败也就很正常了,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你的对手比你更强,自己又犯错误,那就没得说了,打仗嘛,就是比谁犯的错误少嘛,自己作死怪不了别人嘛!
三,窦建德自称
没李渊那手段!
四,窦建德的谋士
窦建德的确广施仁义,颇受民众拥护,军队也很有战斗力。但因为窦建德听信谗言,把自己最出色的大将王伏宝和“好直谏”的宋正本等人诛杀,所以,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已经开始离心离德。
同时,李唐王朝趁着瓦岗军、王世充和窦建德争夺中原霸权的机会,已经占领了关中、河东、巴蜀等地,收编了薛举和刘武周等人麾下的精兵猛将,如尉迟敬德等人,加上李渊父子代表的关陇贵族,已经在隋末群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窦建德统一天下的机会已经丧失。
五,窦建德之死
,窦建德施行仁义,又有谋臣良将,为什么还是不能统一天下?
拥有谋臣良将,施行仁义就可取得天下吗?不过笑话而已。
毕竟你可如此,难道人家就不可如此吗?能立国,拥有一片地盘,成就一方事业的人谁无几个谋臣良将,只要脑子清醒,是个聪明人,有大局观,想江山万代,永世长存,要有可能,谁又不会施仁义,赢得好声名,寻得人们舒服,支持,拥护?
难道他们都能统一天下?若如此,要是他们同处一代,又该是谁取得天下?
难道比多少,看程度,比烂?
若真如此世间,古今吹外政治史,王朝传承就没那么多丑陋,邪恶,血腥,人人都争相如此,世界和平传承了。
可惜不是?世界如此者,尤其乱世这样的大多不得好死,不说你取得天下,甚至连自己,还有手下的命都保不住,更不要说其它的。
毕竟能在乱世争雄,打出一番基业,并最终统一天下的,无一不是枭雄,枭雄中的枭雄。
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事都能做得出,又岂是宋襄公那样单纯讲究仁义,不懂仁义之真义,有良将名臣,真言不用之人可比。
对那些人来说,仁义不过取得天下,赢得人们支持,保证天下永续的手段,进行战争,攻城掠地,实施阴谋,展现实力,为自己一切行为披上神圣外衣,减小阻力的手段吧了。
若你明白此,这样做还好,你取天下还有可能,有那个争霸的资格,但若无你还是去做个善人好些,而不用来这些事,因为你干不成,也干不起,一旦干,所产生后果你承担不起。
因为你之所做所为,不过是给人家发现,抓住你弱点,将你击破的机会吧了。
从这方面考虑,窦建德若能做到此,其也不是没有可能取得天下的可能。
可惜从历史上其的所做所为来看,纵其明白其中一点,但还是由于出身太低,没有摆托思维限制,还是只是停留在收买人心的低极层次,而还末达到一切随心,处处都是权谋,一言一行皆是手段的地步。
即便布了许多局,但因其最终失败,没等到收获时候,还有出身太低,所收卖之人甚至连其都不如,创业时期还能清醒,团结一致,保持优良作风,不为外界所迷。
但到成功后就开始倾轧,腐败,享受,不顾大局,为了自己利益,什么都可出卖起来。
最终使其明明能成功,最起码也可以三足鼎立一段时间,却最终因手下人收取别人贿赂,纷纷劝谏其向下,没东进采取正确的围魏求赵策略兵败身死,还有大将纷纷在内斗之中被阴谋杀害,以致其最终灰飞烟灭,再也没有成功复起可能。
这一切都是从窦建德自身问题,还有其所具有的长处,优点上否定窦建德的成功可能。
而从当时大势,还有隋末乱局来看窦建德不过又一个刘备,而且还是个只占据徐州,没拥有巴蜀之地,无险可守的刘备。然其敌人李唐,王世充,则是曹魏,东吴。
而且还是加强版据有关陇,巴蜀,整个南方,山西,幽州,无论地理位置,人口,财富,施政,军队都比他强,而且还将其四面包围的曹魏。
可以说其虽采取正确谋略,进行合纵,不像三国吴蜀那么蠢,敌人没灭都自己内斗起来,两败俱伤,恩怨不断,再也无联合起来与敌争,胜其之机会。
但也因其沒人家那地理,无丝政治,军李,经济,君主,谋略,将帅,只要你想到的都没人家强。
如此你怎么和人家争,不败才怪。
再说当时世界承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之衣钵,为世家天下,这些人连同为贵族之关陇世家都看不起,更不要说你一个出身草根,没什么底蕴,连其奴仆都不如,还当过盗贼,落草为寇之人了。
其要能支持,看得起你,让你骑在他头上,反当其主人才怪。
所以无论从那方面来说其在当时那个时代都无成功可能,失败必然。成功才稀奇,让人惊叹。
毕竟你无论那方面都太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