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其实是假的?为什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空城计中表现非凡对比这两个

条条 370

《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其实是假的?为什么?

一,《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其实是假的?为什么?

题主说的很明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是假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做过这两件事。

那为什么罗贯中要把这两件堪称“奇谋”的事件硬生生安在诸葛亮头上呢?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您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作者意图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集“智慧,忠勇,勤勉”于一身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其实是把诸葛亮的形象神圣化,理想化了。

那么,这么高大的形象靠什么来支撑呢?当然要靠活生生的事例。所以,为了让诸葛武侯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令人信服,作者就把“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转嫁到了诸葛丞相身上。

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并非史实,这种写法,无可厚非。

【被理想化了的诸葛亮】

二、真实历史

1、“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是真实的,只不过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大相径庭。“草船借箭”的主角是东吴的孙权,而“空城计”的故事根本和《三国演义》无关。

2、“草船借箭”:据《三国志·吴主传》和《魏略》中讲,孙权虽然屡屡向曹操军挑战,但曹操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静候其变。孙权等不及了,就亲自乘了一艘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察看。曹操一看,知道孙权来了,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于是,曹操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急速齐发。可结果呢,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孙权就下令掉转船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返回。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气的曹操连连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草船借箭】

3、“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这一计策,不仅和诸葛亮无关,和司马懿也无关,和《三国演义》也无关。但是,历史上确实有其事发生。

据考证,比较靠谱的是《张守珪守瓜州》:为了扭转战局,抵御吐蕃入侵,唐玄宗委任唐朝名将张守珪任瓜州刺史。到任后,他立即带领军民修筑城墙,以防吐蕃卷土重来。果然,不久,敌兵又突然来袭,而此时城里没有任何守御设备,大家顿时惊慌失措。张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于是,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一看,怀疑城中有伏兵,随即退去。

【张守珪的空城计】

总之,“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和诸葛亮无关,只是为了美化诸葛亮,大家看看就好!

一家之言,请君指教!


大家好,我是“登攀”,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

二,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真的

历史上确有过空城计,三国郭冲、文娉曾用过空城计,江东孙坚有过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用移花接木的手法,集中典行故事,条理化美化诸葛亮。诸葛亮本身学识渊博,智慧过人,经罗贯中美化人物的创作,把诸葛描绘得更出神如化,张冠李代的事集中于诸葛,方显诸葛更加谋略过人的艺术创作。

三,诸葛亮草船借箭真是神机妙算啊

真真假假,真假难分。这就是一代军事家取胜之道。

四,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什么战役

这两个典故是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为了美化和神化诸葛亮神算天下,计谋过人!类似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借东风,七星灯续命。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发生这些事情!

一、我们要分清出一个历史名人的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还有艺术形象。往往民间形象都来自于艺术形象,可以说神化版本的诸葛亮,即【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诸葛亮无限接近于诸葛亮的民间形象!这是人们对诸葛亮的一种崇敬。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义无双,堪称国士!历代统治者也鼓励民间艺术去将诸葛亮树立为千古第一名相,忠义的人总是受人敬仰的!像关羽一样,现在好多行业都供奉关二爷,黑白两道概莫能外,就是因为忠义!

但是呢,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所以小说中就给诸葛亮添加了好多的个人元素,神机妙算,是天王,晓地理。整个一陆地神仙了!这就是艺术的成分了,这样的小说才有情节,有动荡,才有人看的!所以才有了后来被神化了诸葛亮的民间形象!

二、说说历史中的诸葛亮: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表述了,为了蜀汉基业,为了秉承刘备“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遗愿,他六出祁山,多次北伐,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这种为了理想和承诺坚定不移的前行的意志很值得后人尊敬,也许我们看来三国既然定力,魏国也没打蜀国,那么平安发展不好吗。事实上蜀汉后主刘禅也这么劝过诸葛亮的,可是诸葛亮谨记刘备遗愿,致死都要‘克复中原,还于旧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武候一生可以说是一直在路上。之所以说这么多呢就是分析下诸葛亮值不值得小说中去这样神化呢,还有民间对他近神一般尊崇。答案是一定的,他值得。尽管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魄不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所以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指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后人收复中原。也有了后来姜维九伐中原,将他的遗命执行下去了!

三、既然这两个故事本事是否存在。

1.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文艺图片

既然小说中提到了这个情节,那么是否真实存在呢。根据史料记载,是有这个故事的,不过呢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

(1).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的记载是比较客观的,可信度非常之高。

(2).《魏略》中说法是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两种记载基本大致相同,只是魏国的记载相对简单,【三国志】中比较赞赏孙权。

其实“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称赞的孙权的话,曹操可能说了好几次了,由此可见孙权的智慧和胆略是能得到曹操认可的!所以说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呢罗贯中些小说的时候可能觉得不错,就给诸葛亮加上了,而且对吴国和魏国采取打压的方式描述和渲染,最过夸张的可能就是对周瑜的贬低了,由于情节需要,周瑜是要个诸葛亮唱对台戏的,这时候就是反派要被各种偷属性了。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小,最后被气死了!这也是不符合历史的,更加不符合情理!小说中说周瑜嫉妒诸葛亮,最后死前说了句“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不可能的啊,那个时候的诸葛亮跟着刘备颠沛流离,被曹操从徐州追着打到江夏,最后和孙权合起来抗衡曹操。诸葛亮还是个小人物,或许对于刘备来说不可或缺,但是周瑜是完全看不到眼中的。这个可以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看出当年的周瑜多么的潇洒,自信。“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其豪迈,这是怎么样一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怎么可能气嫉妒诸葛亮呢,或许他连刘备都不怎么重视的!所以很多小说的情节都是有坐着主观意愿的,不能当做历史来读!

2.空城计

诸葛亮空城计剧照

那么这个故事是否存在呢,我认为是不存在的。因为面对十万大军,管你空不空城,总该派个小股队伍去试探下虚实吧,不可能十万大军直接撤退。而且对手还是常年带兵打仗的将军呢!当然【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假的!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个事情呢?

文聘的空城记
在《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里实实在在登载着的故事。这是三国时代另一个“空城计”,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要多些。

《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权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然而即使可信些,小说家也弃而不取,自然有他的见解。因为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把文聘歌颂一番,从整本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反而成为蛇足;而放在诸葛孔明身上,却能显出孔明的智慧过人,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对于勾勒人物,渲染情节,便大有作用了。所以作为文艺作品,我也认为宁可牺牲文聘,而保留孔明的“空城计”的。

所以可能罗贯中也认为空城计不太可信吧,所以同样是神化人物,选择了给诸葛亮凭空捏造一个故事,也不使用稍微有一点历史依据的文聘版的空城计!

虽然诸葛武候名传千古,万世流芳,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清什么是艺术形象、民间形象与历史形象。教育后代一定要遇到事情仔细分析和考究,不能人云亦云!

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不愧是中国古典四大奇书之一。它的精彩之处,在于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加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古至今,许多人爱看,出现了无数的“三国迷”。《三国演义》也成了人们心中津津乐道的三国。

而在《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关注的人物当属诸葛亮。诸葛亮善用计谋,精于排兵布阵。他的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高能本事令整部《三国演义》大放异彩。诸葛亮也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最受崇拜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像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人人都知道是诸葛亮的杰作。只是今人在研究三国时,总是拿历史的真实性来审视文学作品。然而文学作品和史实肯定是有差距的。正史上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与诸葛亮扯不上关系,所以很多人说它是假的,就是基于正史来说的。

下面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1. 正史里的诸葛亮同样是个有抱负有才能的人,善治国理政,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刘备当年三顾茅庐,《三国志》上有记载:“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后,诸葛亮下山,成为了蜀国丞相。诸葛亮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励精图治,辅佐刘备夺取荆、益两州,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诸葛亮对蜀国最大的贡献是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

3.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导演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也不是赤壁之战,而是发生在之后的建安十八年,孙权有次和曹操在安徽巢湖附近遭遇,孙权大败曹军。之后,孙权又借大雾天气,派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探军情。结果被曹军发现。曹操见雾大怕中埋伏,不敢出战,就命令士兵弓弩齐发,阻止孙权的战船。结果孙权的战船收获了曹操大量的弓箭,满载而归。

这段事件,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编撰出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4. 关于空城计,最早源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是曹操和吕布大战时,曹操寡不敌众,而急中生智设下的“空城计”,迫使吕布中计,下令撤兵的事件。

5. 而在晋朝的郭冲《条亮五事》中记载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裴松之却认为郭冲记载不实,诸葛亮的“空城计”乃是子虚乌有的,是不符合史实的。裴松之说:“就如冲言,宣帝(司马懿)即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与历史记载的诸葛亮不能一概而论。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即使书中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与史实不符,但我们看的是《三国演义》,又不是研究历史。罗贯中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一样的“三国世界”,我们在品读“三国”时,要看到它的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谋略,而不是去怀疑它的真假。


三国之空城计无限爆充值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