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把"盛世大唐"打到求和的吐蕃国,为何却打不过宋朝?
作为西藏地区第一个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地方政权,吐蕃王朝曾经一度强盛到能攻入长安逼迫唐王朝与其讲和,可到了宋朝的时候,看似弱小的宋朝军队,却能够长期压制住吐蕃的部众,这一度颠覆了我对唐宋军力的印象。
但是在查询过相关的资料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够与唐朝对峙甚至略占上风的吐蕃,和被宋军压制的吐蕃,并不是同一个国家,他们之间只能说是传承的关系。
唐王朝时期的吐蕃。吐蕃王朝(公元618年-公元842年),是我国西藏地区有古代藏族所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一般认为是由松赞干布所建立,前后存在了225年。在这两百余年间,吐蕃王朝的发展壮大与衰弱,和唐王朝是密不可分的。
在刚刚建立国家的时候,吐蕃与唐王朝在边境地区多次因为领土纠纷,产生摩擦。当时处于强盛时期的唐王朝一直都是胜多负少,占据绝对上风。这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松州之战。
松州之战,发生在公元638年。吐蕃王朝在对外扩张时,先后击败了吐谷浑,羌族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并开始与唐王朝接壤。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松赞干布尝试向唐王朝寻求赐婚,而当时强盛的唐王朝并不重视西面的吐蕃王朝,没有同意吐蕃的要求,于是乎,吐蕃开始进犯唐朝边塞,在松州一带与唐军对峙。受制于国内局势不稳以及初战失败所带来的士气影响,松赞干布决定退兵,并再次遣使入唐求婚。

在认识到西部边境所存在的吐蕃王朝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当时的唐朝军力并不足以完全征服他之后,为了稳定边境的局势,唐王朝曾经两次派遣宗室公主与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公元625年-681年),唐太宗时期选派与吐蕃和亲(公元641年),通过此次和亲,吐蕃获得了众多的经济及生产支持,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唐王朝也稳定了西部边境。
金城公主(公元698年-739年),唐中宗时期选派与吐蕃和亲(公元710年),通过这次和亲,增加了吐蕃与唐王朝进行互市的规模,从而使得吐蕃的国力稳定持续的增长。而唐王朝也得以继续稳定西部边境,给之后开元盛世创造了一定的基础。
可是仅仅通过和亲及互市交易,并不能够让吐蕃终止其对外扩张的想法,随着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而吐蕃趁着唐军在西域的主力部队回援平叛的时机,北上攻取了西域大部,国力达到鼎盛。此消彼长之下,吐蕃拥有了压制唐王朝的实力
公元763年冬(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王朝趁着唐王朝内部君臣不和,国内防御懈怠的机会,集合数十万吐谷浑及吐蕃军队,大举进犯,曾一度占据陇右十三州,并攻入长安城十五日之久。虽然最终因吐蕃军中疫病流行及各地勤王之师逼近,不得不退出长安,但这也是整个唐朝三百年仅有的一次长安城被外族军队所攻破,终唐代宗一代,吐蕃王朝年年进犯,当时的人们因为每年都要防御吐蕃而戏称京城戒严为“防秋”。
虽然一度攻入长安,迫使唐王朝求和割地,但是受限于地域及国内经济,吐蕃的巅峰时期并没有持续多久。物产更加丰富的唐王朝在恢复元气之后,又一次在唐与吐蕃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公元823年(唐睿宗长庆三年),吐蕃赞普派特使入长安,与唐庭签订盟约,并在大昭寺前立下碑文,是古代汉藏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珍贵物证。
在进入9世纪之后,对外数次被唐军所击败,对内王公贵族之间矛盾激化,在这内外交困之下,吐蕃王朝的实力急转直下,北面所占据的西域地区,被张议潮所率领的归义军所攻取并交付唐王朝,传统领地青海与西藏内又陷入各将领之间的混战,而吐蕃赞普已经失去对国内局势的掌控能力,最终在公元842年,吐蕃境内爆发大规模奴隶起义,完整成建制的吐蕃王朝就此终结。
北宋王朝时期的吐蕃北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此时距离吐蕃王朝覆灭已经过去了120余年,在这百余年的乱局之中,原吐蕃王朝领土内一直没有人能够统一全境,这长时间的动乱,使得吐蕃诸部再也不能与统一中原的北宋王朝所匹敌。
北宋时期吐蕃诸部及陇右都护府
为了牵制西夏,北宋王朝多次联合青海地区的吐蕃藏族势力,并多次册封其首领为地方长官,给予诸多经济与军事支持。在这一时期,北宋与远离汉地的卫藏等地区接触较少,而与近邻的川、青、康等藏区往来密切,通过扶持不同的首领,来平衡各部族之间的实力。并一度建立陇右都护府,实质控制了青藏地区。
陇右都护府(公元1104年-1126年),前后存在22年时间,大体上控制了如今的青海北部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在拥有这些地区之后,北宋军队得以绕过西夏与西域直接沟通,也获得了良好的马场。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平衡吐蕃部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又受制于西夏的军事压力,北宋王朝没有长期有效的控制此地,最终在1126年金兵南下以后,失去了对陇右诸地的控制。
二,吐蕃和大唐哪个强
一、唐朝与吐蕃——一生爱恨情仇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松赞干布,从此基本上缔造了唐朝与吐蕃百年和平邦交,这几乎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模板,而事实上,吐蕃与唐朝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纯真,就有传闻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多年没有子嗣,并没有正宫娘娘享有的风光无限,而是入吐蕃40年,被冷落31载。
唐朝的强大不仅仅见于我们的教科书,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也可略见一斑,对突厥的打击更是空前绝后,逼其一路向西至东欧建国。可就是有那么一个国家,他的名字叫吐蕃,让唐朝头疼不已。唐朝与吐蕃历史发展进程像一对孪生兄弟,几乎是同时期建、兴、衰;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样也复杂纠缠,伴随着各自的一生。唐朝同吐蕃的矛盾焦点集中于对西域和青海的控制权争夺,为此两国战争频仍,几十万人的会战便达到多次,这种在版图上的征略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当下利益和未来发展的,这绝不是和亲就能够彻底解决的了的。
从公元656年至663年,唐朝与吐蕃历史发展进程像一对孪生兄弟,几乎是同时期建、兴、衰;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样也复杂纠缠,伴随着各自的一生。唐朝同吐蕃的矛盾焦点集中于对西域和青海的控制权争夺,为此两国战争频仍,几十万人的会战便达到多次,这种在版图上的征略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当下利益和未来发展的,这绝不是和亲就能够彻底解决的了的。从公元656年至663年,逐渐强大的吐蕃不断侵扰邻国吐谷浑,最终不听唐高宗诏谕灭了吐谷浑;670年,大非川之战,唐与吐蕃战争全面爆发,吐蕃占据了安西四镇;675年,唐朝收付安西四镇;678年,吐蕃又占领龟兹四镇,679年,唐又收复该四镇;689年,吐蕃侵袭安西,击杀都护阎温古,692年,唐武威总管王孝杰大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这真是拉大锯扯大锯,唐朝吐蕃唱大戏。公元763年,唐朝经安史之乱一顿折腾,已经逐步走向衰落,吐蕃率领20万军队直捣长安,唐代宗出逃,若不是天意不允,唐朝差点从问号变成句号。唐朝同吐蕃看起来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唐朝之于吐蕃的和,也并非是因为唐朝完全处于劣势而为之,当然,吐蕃后来对于唐朝来说,也是甥舅关系呀。
二、吐蕃与宋朝——不可同日而语的较量那么吐蕃和宋朝呢?不少人都知道,宋朝是富而不强的典型代表,吐蕃能和大唐朝打个平手,那宋朝岂不是应该被吐蕃吊打?
(一)先对对历史的表。北宋建国于公元960年,而进入公元9世纪,吐蕃已经开始出现内乱,王室内部互相争夺,将领之间发生混战,曾经归属吐蕃的一些部落也开始再次寻求独立,脱离吐蕃管制;吐蕃平民奴隶又开始发生暴乱起义,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起义,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被多个政权裂土割据。所以,从时间表上来看,对抗宋朝的吐蕃已经不是当年的吐蕃了。
(二)宋朝真的那么弱吗?用孱弱来概括宋朝并不够全面和精准,其实用“二”可能有时候更贴切,甚至说可爱亦可。宋朝建国时期便缺少北方天险,不得不采取柔的策略;宋朝战争上的失利,不少是决策和指挥的失利,并非是血性和战力的软弱。吐蕃青塘部曾经探探宋朝实力,在三都谷与宋朝军队开战,结果宋朝6000人破吐蕃3万人,宋朝阵亡67人,吐蕃阵亡近万人。



三,吐蕃和大唐的战争
其实吐蕃和唐朝是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我们通过地图就可以看到,吐蕃占据的是中国的西南方,整个青藏地区都是吐蕃国土,而大唐则是在其周边建立了国土。所以一直以来大唐和吐蕃之间其实都算是比较和平。
吐蕃和唐朝的兴盛时期差不多,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吐蕃却一直觊觎大唐的土地,所以其实大唐和吐蕃尤其是在唐末的时候,战争还是不间断的。
其实对于很多少数民族部落来说,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只要统一,就一定强大,如果不统一,那就注定会走向灭亡,当年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吐蕃的统领名叫松赞干布,这个名字我们一定非常熟悉,因为这的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不仅统一了吐蕃,还让吐蕃走向了强盛,虽然他在位期间因为和亲,并没有和大唐产生了什么冲突,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松赞干布将吐蕃变得越来越强盛,这也是为什么吐蕃可以后来给唐朝打的抬不起头的原因。
其实唐朝和吐蕃一战的分水岭就是薛仁贵和吐蕃所进行的大非川之战,在这场战斗中,大唐5万兵马全军覆没,因此,这也基本上奠定了唐朝的败局。此时的吐蕃开始得寸进尺,一步步的蚕食大唐的边境,甚至最后都打到了长安,这的确是一种耻辱,不过对于唐朝来说这也无能为力。
吐蕃到了宋朝的时候就已经衰落了。因为当时他们的最高统领被人刺杀,然而推举新首领的时候却产生了争议,于是这一争议就是争了数百年,而好好的一个吐蕃也变得四分五裂,分成了若干个帮派,后来到了宋朝的时候吐蕃已经就是大势已去了。后来倒是有一个部落和北宋叫板,但是北宋著名将军曹玮是吃干饭的么?67个人换了吐蕃数千人,这一下让整个吐蕃都陷入了绝望,于是也只好向北宋俯首称臣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唐朝和宋朝在面对吐蕃时完全不同的状态了。
四,吐蕃跟唐朝打仗哪个赢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吐蕃国是为数不多的在古藏族建立的政权,实力可想而知。盛唐之时能打败唐朝,却打不过宋朝,无非是先前的风光不在罢了。
吐蕃国由胜到衰,历经浮沉吐蕃国,建国于618年,亡国于842年。
唐朝,建国于618年,亡国于907年。
北宋,建国于960年,亡国于1127年。
南宋,建国于1127年,亡国于1279年。
我们清晰地看到:吐蕃国亡国的时候,北宋还没建立。可以得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肯定回应:吐蕃,是打不过北宋的。因为,他们压根不在一个时代。换句话来说,这个题目是错的。
我们经常能听到:大唐盛世,海外学子前来求学等等等等。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打不过吐蕃。
自古以来,都是打架的怕不要命的,吐蕃国就是不要命的。盛唐时期,大唐的高级作战兵力为六十万左右,吐蕃国仅为40万人。

可有一个问题,大唐只有六十万军队,打仗前需要调遣;吐蕃国能在瞬间调动起全部的军队来对抗大唐。
无论是在数量、质量、反应速度上,大唐与吐蕃国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安史之乱时,大唐国土如入无人之境,吐蕃国差一点点就攻入了长安。
吐蕃尽管国家狭小,百姓也少,懂文化的不多,可是打起仗来是真的不要命。唐朝全盛时期,有三分之一的兵力调动到河西、陇右等地,只为了去防御这个大家伙。

首先说明一点:根据历史事件线,吐蕃与北宋没有任何纠纷,两个国家压根没在一条时间线上,前后相差一百二十年,不存在打得过打不过一说。
其次,最重要的来了:
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在史书上被大写特写,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是:联姻。

既然打不过,就得想办法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亲戚。在这一点上,西欧近现代可谓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文成公主凭借着一个女流之辈,担当起两个大国之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大使,为两国人民带来诸多益处,值得钦佩。
当然,以吐蕃国的尿性,该打的还是打的,该抢的还是抢的,但文成公主依旧值得我们尊重。
后期,吐蕃帮助唐德宗李适石夺回政权,大唐与吐蕃关系渐好,奈何两大帝国气数已尽,慢慢的消散下去。

四,吐蕃跟唐朝打仗哪个赢
唐朝是中国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尤其是盛世大唐时期,唐帝国被誉为是世界的中心,而唐军的战力也一直被世人所肯定。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北击契丹,西进西域,东征高句丽,整个东亚以唐朝马首是瞻,可是即使如此,在距离唐朝极近处于唐朝腹地的青藏高原,却成为唐朝无法控制的土地。在此崛起的吐蕃,甚至将唐军数次击溃,打的盛世大唐被迫求和。而反观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在武力方面一直被世人所诟病,甚至落得“弱宋”的称号,可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当年不可一世的吐蕃军在面对宋军时却不堪一击。那么疑问来了,为何当年将盛世大唐都打的丢盔卸甲的吐蕃,却打不过世人眼中的“弱宋”呢?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一个人的死,是其中的关键。

吐蕃民族的来源说法众多,根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吐蕃人是猕猴与魔女结合诞生的人类的后代,不过这种说法只是神话故事;而《新唐书》中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则说明吐蕃族可能来源于羌族,除此以外,还有印度来源说,当地土著说,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初吐蕃只是一群游牧民族所组成的多个部落,并没有集中领导的中央政权。不过,在七世纪,经过数代国王的发展,吐蕃的部落联盟已经初具雏形,而在公元632年,青藏高原的部落联盟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并建立了吐蕃王国,成为唐朝都不敢小觑的劲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成为著名的历史事件,史书上记载此事也多是突出文成公主的大义以及和亲的意义,不过事实上,李世民并不愿意与吐蕃和亲。《旧唐书》记载:“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松赞干布想要迎娶唐朝公主却遭到拒绝,怒不可遏的松赞干布率军攻打吐谷浑、党项,兵锋直指唐朝,并扬言唐朝若不和亲,他便要发兵攻打唐朝。唐军大败松赞干布,松赞干布遣使请罪,但唐太宗却同意和亲,其中微妙耐人寻味,很显然,在战争当中吐蕃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已经让李世民感到威胁,他需要拉拢吐蕃,因此他找来一位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为吐蕃和唐朝带去了和平,同时她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先进的技术加上文韬武略的松赞干布,吐蕃迎来了快速发展。松赞干布死后,葛尔家族的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执掌吐蕃大权,而所谓“论”,便是吐蕃的宰相。与松赞干布相比,论钦陵更加野心勃勃,随着吐蕃的强大,他开始肃清吐蕃周边的唐朝势力,比如吐谷浑部就被他所灭。唐朝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在名将薛仁贵的带领下,十万唐军远征吐蕃,在大非川与吐蕃决战,却被论钦陵大败,唐军全军覆灭。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动员四十万军队,而唐朝却只有十万(另说五万),且吐蕃军以逸待劳,因此唐朝认为此次战败是由于准备不足。公元678年,唐高宗命李敬玄率领十八万精兵,与论钦陵在青海湖决战。论钦陵再次大败唐军,李敬玄“又战湟川,遂大败”。(《资治通鉴》)论钦陵乘胜追击,甚至一度占领安西四镇,割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而在武则天掌权后,她对朝堂进行大清洗,许多良将都被杀害,因而吐蕃军开始占据上风,对唐朝边境和西域以及丝绸之路肆无忌惮的进行攻打。

不过由于论钦陵功高震主,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率军诛杀葛尔家族,论钦陵兵败自杀,唐朝危机也得以解除。此后吐蕃与唐朝时和时战,两国局势也变幻莫测。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迎来了它的机遇,它兵锋直指中亚和印度地区,与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争夺霸权。
然而,当时间来到北宋时代,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在面对宋军时却不堪一击。三都谷一战,吐蕃军被北宋名将曹玮大败,吐蕃军阵亡数千人,而北宋军却只折损数十人。经此一役,吐蕃再不敢与北宋争锋。
而由于吐蕃军数次大败唐军,却不敌宋军,许多人也因此对唐军的战力和唐朝的国力产生质疑,认为所谓盛世大唐名不副实。不过吐蕃之所以可以打败大唐,却敌不过北宋,原因是多方面的。
公元842年是吐蕃帝国的分水岭,这一年吐蕃大赞普朗达玛被刺身亡,由于君主身亡,吐蕃开始进入争权夺利的局面。各方势力都想成为新的大赞,因而原本就是部落联盟形式的吐蕃很快就分崩离析,自相残杀。加上吐蕃多年来穷兵黩武,与阿拉伯帝国、唐帝国、印度等多个国家作战,但收获较小,它始终局限于青藏高原上,发展受到掣肘。因此北宋时,吐蕃帝国已经分裂成众多的小部落,与北宋作战的是一支王室后裔所建立的政权,当时它的兵力不过数万,根本无法与宋朝抗衡。

而且唐军与宋军在与吐蕃作战时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唐朝时,吐蕃帝国相对统一,且全民皆兵,只要出兵便可以组织出多达四十万的强大军队,而且当时吐蕃的战术非常具有针对性,每次与唐军作战时,吐蕃军总会先用战功鼓舞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先行冲锋,待到他们与唐军疲惫不堪后,吐蕃精兵再突然杀出。唐军虽然知晓吐蕃战术,但由于兵力悬殊,没有破解的办法。而在北宋时,吐蕃军数量骤减,它所拥有的奴隶部队也少了许多,与精锐的宋军作战,自然无法取得优势。因此在唐朝时不可一世的吐蕃,在北宋时只能俯首称臣,寻求宋朝的庇护。
参考资料:
《王统世系明鉴》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