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雀的寿命有多长,为什么我感觉很少看见死去的麻雀?
麻雀的寿命有多长,为什么我感觉很少看见死去的麻雀?
在大家的印象中,动物的体型和寿命大致是相关的哦,比如朝生暮死的蜉蝣只有几个小时的寿命,还有各位看都毛骨悚然的老鼠,大概是1-3年,而大象寿命则是80年左右,蓝鲸的寿命则可能超过100年!那么麻雀的寿命是多久呢?

体型大小真的和寿命相关吗?
准确的是大致是相关的,但这要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和DNA修复机制等多种因素结合,才能准确的就动物的寿命做个评估,比如龟类寿命明显就很长,无论小型龟类还是加拉帕戈斯象龟,只要养得好,送各位上路似乎没啥大问题!

各种动物寿命
但新陈代谢速度高并不意味着短寿,比如飞行的蝙蝠家族,这个体型范围比较大,但因为飞行而带来的各种副产品,比如高新陈代谢,高DNA损伤率,却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超强的修复机制,反而使得它们的寿命也超长,一只小小的蝙蝠,寿命居然高达30-40年,是不是有些超出预料?

那么麻雀能活多久呢?
其实鸟类和蝙蝠的机制有些类似,它们同样在漫长的演化中获得了长寿这个副产品,各种鸟类都比较长寿,但跟蝙蝠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比如一般小型鸟类的寿命大约是5-10年,鹦鹉大概是10-20年,亚马逊中型鹦鹉可以长达20-50年,大型鹦鹉可以高达30-60年,鹰的寿命也能超过50年!

但野生环境下,影响鸟类寿命的因素很多,比如麻雀最长寿命可达11年,但在8只刚孵化的雏雀中,大约只有一只能活到性成熟年龄,所以这一平均就把整体水平都拉低了!而鸟类过冬则需要巢穴的保护,比如在0度环境下,假如没有食物和巢穴,估计活不过15小时!

一般所说的麻雀就是麻雀属下的一种鸟类,和家麻雀有些许差异,它们分布非常广泛,曾被当成是一种害鸟欲除之而后快,但显然这并不是它在生态系统中应有的地位,现在已经成为保护性鸟类,各位可要记得这点哦!
麻雀既然活不久,为什么很少看到它们的尸体?
老鼠是最常见的啮齿类动物,但其实我们看到老鼠尸体的机会也不太多,首先则是我们根本就不太会注意到这类事件,其次是老鼠死去时大都在角角落落,只有腐烂发臭了才会让你去找到它们,因此这种概率相对就下降很多!当然关键的是老鼠(比如褐家鼠、黑家鼠)和人类的生活区域是高度重叠。

而现代人大都生活在市区,这些区域虽然也能让麻雀安家,但每年都要修剪的道旁树木,而麻雀喜欢在灌木根部或者老树的洞里筑巢,这种条件在市区是不常见的,首先道旁绿化的灌木都要喷洒农药,其次是经过的行人频繁,再有就是老树经常被清理,简单的说市区它们的生存地很小,但可能是觅食地!

所以各位能见到麻雀尸体确实不多,但在农村有经历的朋友,山野树林里,总是能见到死去的麻雀,有的可能刚死,有的已经被生物所分解,所以这其实很常见,但更多的是你所见不到的。

随着环境恶化,我们见到它们的机会将会更少
从农村退耕还林的角度来说,随着城市化的扩大,农村耕地抛荒,林地毁坏的现象正在逐步被修复,所以以前不见了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又重新开始出现,但更多的是成片的森林被破坏,相对于独立区域的生态,成片的原始森林生态更为多样化和关键,因此那种生态可能是真正难以恢复的。

被破坏的亚马逊雨林
还有工业化和污染,使得某些区域的局部环境已经严重恶化,这也让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2019年12月11日英国《每日星报》报道,英国一条乡村公路上,大量鸟类从空中坠落路面,据单独从公路上的数量就超过数百只,估计可能是吃了喷洒了农药的食物所致。

还有比如每年的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大火,去年澳洲的大火从9月烧到到今年2月,整整半年,据称有十亿只动物被烧死,大量的动物无家可归,这样的案例实在是痛心,但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而更多的则默默无闻中死去,比如亚马逊丛林的严重破坏,每年都有的大量砍伐和季节性大火,正在蚕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肺!

澳洲森林大火
据一项比较激进的研究认为,亚马逊原始森林可能在未来50-100年内变成亚马逊大草原,听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坏事?但两者的生态容量是无法比拟的!人类正面临自我所造就的恶果,如果再不重视起来的话,可能地球的生态平衡临界点会提前到来!
二,麻雀寿命是几年
麻雀有很多种,但我们最为常见的是树麻雀,它广泛地分布在乡间、城镇、农村、平原、丘陵等各个地方,数量极多,平常的时候都可以在树枝上看到它们的身影。麻雀的栖息点很杂,但一般多分布在人类聚集区的周围,有固定的栖息点以及固定的觅食范围,活动范围大约在数公里之内。
麻雀的生活习性
麻雀无论是外出觅食还是休息都有集群的行为,但由于食物资源的限制,通常休息时集群的数量明显多于外出觅食时集群的数量。麻雀选择的觅食点一般为较为开阔的地带,植物低矮的草地上,由于不同麻雀的生活习性,它们选择的觅食点多处在距离人类聚集地较近的地方,但又不太重叠。所以,我们偶尔会看到集群的麻雀在附近觅食。
麻雀集群有一大好处,可以相互警戒,增加觅食的安全性。同样的,在休息的时候,集群的数量会更多,也是为了相互警戒。麻雀的栖息点选择性很多,麻雀本身是人类生活的伴随物种,因此麻雀胆大易近人,但也拥有较高的警惕性,它们有时候会选择在人类的屋檐下休息,占据着燕子的巢穴,但大多数的麻雀选择栖息在一些树洞中,在树上、土洞、瓦片缝隙中亦有分布。
麻雀是留鸟,终年生活在特定的范围之内,不随季节移动,它们的寿命最长可以达到7年以上,但由于野外的生存环境影响因素太多,麻雀的寿命很少有超过七年的。
有网友问,既然麻雀的数量那么多,且多分布在人类聚集区周围,为什么平时很少见到过麻雀的尸体呢?
导致麻雀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冻死、饿死、病死等等,大多数都是病死的居多。在我的老家,我小的时候经常在树林间、林地里看到死去的麻雀掉在地上,这是常事,并非如同题目所言很少见到麻雀的尸体。
很少见到麻雀的尸体这种现象大多在城镇,由于城镇建筑物林立,道路众多,麻雀集群无论是觅食还是栖息都会有选择地避开人类较多的地方,所以城镇里的居民并不经常见到麻雀,更不容易见到麻雀的尸体了。再者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平时也不会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麻雀寿命有多久
麻雀并不是特指某种鸟,它是文鸟科-麻雀属下的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中国有5种,分布十分广泛,我们平时叫不出名字而用“小鸟”来代替的鸟类,大多时候都是麻雀。

图为:难以区分的麻雀家族
说到麻雀,有一点它和人人喊打的老鼠是一样的,两则都是高度跟随人类社区的动物,换句话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基本可以看到它们。
这些动物既然喜欢跟着我们,自然是对我们“图谋不轨”的,大多情况下是想在我们这里得到食物,在以前可以算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所以大多时候它们都被认为是有害的。
麻雀也一样,一度被认为是农村四大害之一,和老鼠、蟑螂、蚊子齐名,在我们的大力捕捉下,麻雀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大害直接被我们抓成保护动物了。

简单的了解了麻雀之后,我们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麻雀的寿命有多长,为什么很少看到死去的麻雀呢?
麻雀的寿命根据麻雀词条百科的数据,可以看到一般正常情况下麻雀的寿命在5-10年,我再三对比了数据之后,发现这个数据每个人地方都不一样,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只有3年左右。
从这些不同的数据中可以知道,野生动物的寿命我们很难准确的知道,而且野生的和圈养的寿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很难知道野生的麻雀具体能活多久。
但在鸟类中有一点表现的非常明显,就是体型越大的鸟,它们的寿命就越长,而越小的则寿命就越短(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大部分动物,只是也有些例外)。

图为:安第斯秃鹰
这是因为飞行是一项高消耗的运动,这会在动物体内积累更多的减短寿命的因子,而较大的鸟类往往在食物链的顶端,不需要经常躲避捕食者,而且获取食物也相对容易,所以可能会飞的会少一点,寿命也就比较长。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飞禽——安第斯秃鹰,它们可以活到79岁(这个数据来自一个有纪录的最大年纪),这个寿命是鸟类中的佼佼者,很少有野生鸟类超过这个寿命。
麻雀在鸟类中体型也算是小的,所以它们的寿命肯定不会很长,如果真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的话也算是正常吧!
然而,即使它们的寿命如此之短,也很少有麻雀能活到正常死亡的!

图为:喜欢吃谷物的麻雀
鸟类过着艰难的生活对于大多数飞行的鸟类来说,第一年从卵到成年的几率只有25%或更少;而即便是成年的鸟类每年的死亡率也相当惊人,基本保持在50%以上。
而像麻雀这种小型鸟类更是达到惊人的7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2019年有1000只麻雀孵化出来,但是能活到2020年的只有250只,而之后一年只剩下不到75只。
换句话说,麻雀这种小鸟活到两岁的概率只有7%左右。
我们会面临死亡的因素鸟类也都有,另外被捕食,事故,疾病,由于栖息地破坏而失去食物来源等等,任何一个原因都会导致部分鸟类死亡。
现在鸟类的死亡率也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刻。
一方面是,现在人类以绝对优势压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而且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鸟类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

图为:每年被流浪猫迫害的鸟类达到40亿只
另一个方面是家猫被随意放生,每年被流浪猫杀死的鸟类差不多有40亿只,这个数据绝对是惊人的。
那么,既然鸟类经常死亡,为什么我们基本看不到鸟类的尸体呢?
为什么很少看到死去的麻雀?当你在城市或乡村漫步时,你可能会偶尔发现一只死去的老鼠或松鼠,但是你绝对不会经常看到鸟类。
其中一个原因是,鸟类的体重轻,皮肤薄,脂肪少,它会被快速分解,而且这个分解速度相当惊人。
虽然很多鸟类看起来很大,但是其实他们很轻,肉很少,而且骨头还是空心的,大部分都是羽毛,刚刚提到的最大飞禽安第斯秃鹰的体重只能达到15公斤。

当麻雀这样一只小型鸟类死去时,如果它没有被更大的动物吃掉的话,它几乎立刻就会受到细菌和昆虫等小型分解者的入侵。
由于又薄又轻,在一天之内就会分解成一个无法辨认的小团,三天后就会消失。大一点的鸟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和哺乳动物还是无法相比。
也是这个原因,鸟类的化石比其它动物的化石要稀有得多。
另外一个原因是一种动物面对死亡的本能反应——躲藏。
养过宠物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当一只狗或猫即将正常老死时,它们就会找一个很难被发现的地方躲避起来。
其实所有动物都会这样(包括人类),当感觉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便会找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等待死亡。因为它们知道现在的它们无法面对其它挑战了,躲避起来是最好的方法,不然很快就会被捕食者捕食。

麻雀本来就比较小,当它们躲藏起来时,我们就更难发现了,再加上它被分解的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确实很难看到死去的麻雀。
最后其实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就是鸟类,现在很多以前常见的鸟都和麻雀一样变成保护动物了。
而且环境确实日新月异,很多候鸟飞走之后,来年回来后都找不到自己原来的栖息地了。
鸟类在生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敢想象它们消失后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到什么程度。
四,麻雀的寿命大约能活到多少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麻雀进屋,千万不能赶,否则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影响麻雀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但这点最为重要。
麻雀是一种人人都非常熟悉的鸟类。关于麻雀的俗语也是非常多,比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开会--细商量”。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大城市,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抓麻雀的经历。但麻雀身形灵活,而且机智,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抓住,即使被抓住后,也不容易养活。
农村老人告诉我,现在的麻雀都是国外飞来的,跟他小时候见的麻雀不一样了。
麻雀曾经被归到“四害”里面,在农村地区也被称为“家贼”,可为什么有人说麻雀进屋不能打呢?

了解一下即熟悉又陌生的麻雀。
麻雀实际上指的不是一种鸟,而是雀科的麻雀属27中小型鸟类的统称。
比较常见的麻雀有树麻雀、黑顶麻雀、家麻雀、山麻雀。
由于这些麻雀属的鸟类外形、大小、习性都差不多,所以被归为一类。

麻雀在全世界共有27种,我国就有其中的5种。麻雀是杂食性动物,而且可以耐寒、耐旱、耐高温,可以生活在低海拔到3000米的高山、草原、平原、丘陵、农田,所以麻雀在我国和全世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从体型上看,麻雀不过10到15厘米,体色一般呈现棕、黑色的杂斑状,辨识度还是很高的。
麻雀还是群居动物,小到几百只多则上千只,一起出动声势浩大。
麻雀的性情活泼而胆大,可以近距离接近人,而且麻雀有着非常高的警觉性和好奇心。
凡是见到新奇的东西,都要钻一钻、瞅一瞅,所以麻雀可以算作是人类有史以来猎捕的最多的鸟类。

农村人把麻雀称为“家贼”是怎么回事?
农村老人告诉我,他以前最不喜两种鸟,一是麻雀,二是喜鹊。
麻雀在农村地区也被称为“家贼”,主要是因为麻雀和喜鹊都有在田间地头吃粮食的习惯,尤其是在庄稼收获的季节,而且这两种鸟类都是杂食性动物,还是群居,赶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麻雀的繁殖能力还很强,一年可以繁殖2到3窝,麻雀曾经一度减少到“绝迹”,但是最近几年又有开始“泛滥”的趋势。

麻雀的寿命跟什么有关系?
1、跟体型有关。
作为自然界的定律而言,体型越大的生物寿命就越长,即使是同类的动物也是如此。
就拿蛇来说,小型蛇的寿命也就5到7年,但是蟒和蚺的寿命可以超过10年,人工饲养饲养环境的可超过20年。
所以麻雀的体型不大,注定麻雀不会长寿。

2、与天敌的多少有关。
麻雀是小型鸟,没有锋利的爪子,也没有类似鹰嘴的凶猛,灵活度要输给喜鹊,所以自然界中麻雀的天敌是不少的。

喜鹊。喜鹊作为鸟中的“小霸王”,又是杂食性动物,体型也比麻雀大,喜鹊捕食麻雀也不是新鲜事了。一个地区的喜鹊数量多,也会让很多麻雀的寿命大大减少。

野猫。野猫善于爬树,几乎是所有鸟类的天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亿的鸟都被野猫吃掉了,当然这里面也包括鸟蛋。

老鹰。老鹰在可谓是鸟中的“霸主”,是所有小型鸟类除了喜鹊的天敌。有一种鹰体型较小,被称为“雀鹰”,这是一种专门克制麻雀的鹰科动物。

蛇类。蛇类虽然不会飞,但是麻雀的蛋是蛇类的最爱,有一些树栖的蛇类专门吃包括麻雀在内的鸟蛋,麻雀拿蛇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总之,麻雀的寿命除了受制于自身体型以外,还跟栖息地的天敌数量有多少有关。

麻雀的能活多久呢?
这个要分情况。麻雀作为一种小型鸟类,总体来说寿命并不长,也就5~8年,对于麻雀来说能活到5年以上就是“高寿”了,因为在自然界麻雀的天敌实在是太多了,能自然死亡的太少了。
另外麻雀还是杂食性动物,有时候还会翻垃圾,误食有毒的东西,这也会对健康和寿命有影响。
农村老人告诉我,麻雀一旦被人捉住,就会不吃不喝而死。
总之,麻雀在自然环境下的寿命不长,比较短,也就几年,但是如果被人抓住大概也就几天。

麻雀数量那么大,野外为何没有麻雀的尸体?
现在麻雀数量已经开始恢复了,有些地区的麻雀又开始“泛滥”了,但是为何野外很少看到麻雀的尸体呢?
1、麻雀本身实在太小了。
麻雀本身体型就很小,加上其棕、黑色外表,本身在野外就比较难辨认。
2、麻雀尸体被其它动物吃了。
野外动物的尸体很容易招来其它动物,虽然麻雀比较小,但是也是一顿“肉”。
3、野外动物尸体分解得很快。
即使没有其他动物吃其尸体,野外任何动物尸体的分解是很快的。尤其在夏天的时候。即使是蟒蛇几天后也不会剩下什么,所以对于麻雀这种小型鸟内,大概几天就会融入泥土。
4、个人观察力不足。
很多人之所以不常看到野外动物的尸体,主要还是注意力和观察力不在这上面,毕竟大部分走路也是离不开手机的。

麻雀尸体难以发现的原因是麻雀会自己找地方“藏起来”。
农村老人告诉我,老死的麻雀非常少,很多麻雀都是非正常死亡。
所谓非正常死亡就是麻雀误食了一些有毒东西。比如吃掉被农药杀死的害虫,麻雀是杂食性动物,什么都吃,吃坏身子太正常了,从而导致死亡。
老死的麻雀会在“大限”来临前,会找个僻静的地方安安静静地等待,有的是死在巢里,有的是死在树上,这些地方都不是我们平时经常去的地方。

麻雀为何养不活?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抓麻雀试图养麻雀的经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麻雀都选择了“自杀”。如果一个笼子关了多只麻雀,这些麻雀还会“自相残杀”,纷纷赴死,这是为什么呢?
1、麻雀的应激反应过于强烈。
农村老人告诉我,麻雀气性大!被人抓到就不知不喝!等死!
实际上并不是麻雀不想吃,是因为麻雀有很强的应激反应,一旦受到了刺激被关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麻雀体内的激素含量会升高,影响其身体机能,导致麻雀不吃不喝。

2、麻雀个性“高傲”,不喜欢被约束。
麻雀算是一个比较“高傲”的鸟类,不容易被驯服。如果被人为禁足,肯定会生气,生气又加重体内的激素释放。
3、麻雀喜群居。
农村有一句俗语,麻雀搬家,叽叽喳喳。
麻雀生性好群居,不喜封闭的环境,小小的笼子不足以放下麻雀飞翔的心,只能以死明志。
总之,麻雀还是别抓得好,抓了也不活,麻雀也是一条生命,还是让它在自然中飞行。

麻雀进屋赶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农村老人有的时候很迷信,一方面不喜欢田间地头的麻雀,但是麻雀如果来到自家院子又说不能赶?这是怎么回事呢?
民间还有一句俗语,麻雀只入富贵之门,燕子不入贫寒之家。
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准备科举的考生家里飞进了麻雀,然后中了状元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雀”被视为与“爵”有一样,所以如果一家有要参加科举的考生,那么飞进麻雀,是绝对不能赶的。

在一本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陈留魏肇之,初生,有雀飞入其手,占者以为卦爵之祥”,汉代画像《树下射鸟图》,据考证就是“射爵射侯”之意。
所以在古代和老一辈人的看法里,“雀”就是“爵”,代表即将大富大贵,所以是绝对不能赶的。
这就类似“蛇进屋”一样,蛇在古代被视为“财富”和“金元宝”,所以不能打进家的蛇,只能“请走”,一个道理。
总之,麻雀进屋不能赶,赶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只不过是过去人们的迷信。现在看来麻雀进屋不能赶,是因为麻雀是益鸟,赶了是不对的。

麻雀是益鸟吗?
曾经农村有一句俗语,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麻雀也曾经被列为“四害”,过去也开展过轰轰烈烈地捕杀麻雀的活动,据说全国一天捕杀的麻雀可达上百万只。
农村老人告诉我,现在的麻雀跟他小时候看到的麻雀不一样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确实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麻雀。这些麻雀跟我国本土的麻雀没有生殖隔离,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还有本土麻雀,那也是杂交过后的了,外形和毛色肯定跟几十年前不太一样了。
虽然麻雀会吃一些粮食,但也会吃掉大量的害虫,尤其是在春夏的繁殖季节,刚孵化的小麻雀只能吃虫子,所以麻雀夫妇会拼命捕食田里的害虫。
相比较而言,麻雀的“功大于过”,对农业生产是有帮助的。
所以我国在1989年把麻雀从“四害”中剔除,而且还列为“三有”动物,如果捕杀超过20只可是要遭受法律处罚的。

最后:
1、麻雀作为一种小型鸟,自然寿命不长,也就5到8年,但是野外的麻雀很少有自然老死的。
2、麻雀的尸体很难在野外发现,主要是由于麻雀本身身形很小,难以发现,野外也有其他动物吃起尸体,而且麻雀死去的地方远离我们,所以一般不容易发现。
3、麻雀在古代意为“爵”,所以在一些风俗里,飞进家里不能打。
4、麻雀是否是益鸟,虽然农村地区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国家层面已经纳入保护,不能随意抓,甚至伤害。
5、包括麻雀在内的任何鸟类都应该收到保护,不要随意捕杀。
五,麻雀的寿命多少年?
我们很少见到死亡的麻雀,是因为因衰老而死亡对于生物而言是一种奢侈行为。
奢侈的死亡方式其实咱们人类是生物界的另类,不仅是因为人类会使用工具,会发明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产生了文化以及道德。
这些文化与道德反过来又约束我们一些行为,比如:养老,尊老,爱老。因此当人类衰老之后,还可以依托子女的照顾,以及社会福利继续生存一段时间。

但是其他生物就没有这种优待了,绝大多数动物都不赡养老人,这是因为衰老的个体也需要能量,而自然界中的能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时也会匮乏,而衰老个体的死亡能够节省能量,提高年轻个体的生存率。
再者,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它们生存的环境并不安全,很多动物都有天敌,比如:麻雀的天敌有猛禽、蛇、猫等危险生物,年轻一些的麻雀或许能凭借身体敏捷的反应躲过一劫,但衰老个体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导致敏捷、速度下降,以至于能够被天敌轻易捕捉。

所以,衰老对于麻雀而言意味着奢侈行为,很多麻雀还没有步入衰老期时,就因各种原因而死亡了。
麻雀的遗骸哪去了对于死于天敌之手的麻雀,那么它们的遗骸则被天敌所吞噬。但还有很多麻雀是因为病毒、微生物感染、饥饿、寒冷等方式死亡,那么它们的遗骸去哪里了呢?
其实它们的遗骸都落在了地面上,之所以我们看不到,是因为它们的体型很小,而且数量较少,以至于它们落在草地里、树丛里或者小河里就会“销声匿迹”。

当麻雀死亡之后,麻雀体内的微生物们会开始分解麻雀的遗骸,天气越高,微生物分解麻雀的速度就越快,一般用不了一星期麻雀的遗骸就会化为营养物质,滋养着大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食腐动物也会以麻雀遗骸为食,虽然在我们看来食腐很恶心,但是对于生物而言,遗骸之中也含有能量,而且以遗骸为食不需要付出额外的能量用于捕猎,相当于免费的午餐。因此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会食腐,比如:科学家们就观察到过大熊猫在野外食腐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麻雀大量死亡,那么我们将很少看到麻雀的遗骸。但在特殊年份,我们也能直接观测到它们的遗骸。
比如:如果当地突然降温,并且温度足够低,将会导致大量来不及飞走的鸟类因温度过低而死亡,到时我们就能看到非常多的鸟类遗骸。

我们之所以观测不到鸟类死亡的尸体,除了大多数鸟类体型太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鸟类数量一直在下降。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曾发起过一个活动,号召英国人在每年特定的一个时间,在自家附近观测一小时鸟类的品种和数量,该活动又叫做花园观鸟节。

根据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近40年的观测发现,所有的鸟类都在减少,就连最常见的麻雀都很少见到了,以至于原本在花园就可见到的鸟类,有时不得不走出好几公里才能见到一只。
研究发现,40年来麻雀的数量下降了57%,而椋鸟则下降了80%。

其实麻雀是一种繁殖能力较强的生物,它们每年会繁殖两次,每次繁殖六枚蛋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如果环境适宜,麻雀数量将会很快上升。但现实观测刚好与理论相反。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是人类的农药过度使用,以及人类侵占了鸟类大多数栖息地导致鸟类消失。

而麻雀的数量,又关乎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很多国家把曾经普遍可见的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把麻雀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总结我们之所以很难见到死亡的麻雀,其实是因为能够自然死亡对于麻雀是一种奢侈行为,很多麻雀在还没有进入衰老时期被各种天敌所捕食。
除此之外,麻雀的生存环境是在野外,即使是在城市中的麻雀,活跃的地区也多是草丛中、池塘边以及公园之中,再加上它们体型较小,即使死亡我们也很难看到它们的遗骸。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麻雀数量不断减少,使得我们能够见到麻雀的概率大幅下降,以至于我们很难见到麻雀的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