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赏析?(荒原节选)

条条 388

荒原赏析?

一,荒原赏析?

在英国仍以“日不落帝国”自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方世界现代精神文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一战后西方广阔的社会生活。

诗人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大陆,描绘成一片乌云蔽日、空气窒息、生命之水枯竭、情欲之火燃烧的广漠荒原,充斥着一个个死灵般的鬼魅世界:

不仅是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人们心目中的荒原,一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人,更是欧洲一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心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一代人对西方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一曲西方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全长432行,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生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里,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一曲西方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一、节奏、重心、场景、说话人物各不相同,但又统一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一对一明一暗的平行结构,使无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而严谨,形成一部浑然一体的钢琴奏鸣曲。

二,《荒原》全诗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

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荒原

荒原

8.0折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