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天问》是何意?(屈原写的天问的解释是什么)

条条 233

屈原的《天问》是何意?

一,屈原的《天问》是何意?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楚辞章句》里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的奇——奇绝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象力。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界所提的问题,表现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的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富有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因为他用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极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关于“天问”的意思,《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王逸认为天尊贵因此不好意思向他直接发出责问,屈原改变方式,把诗起名为《天问》。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如果我们从这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看,屈原不仅不是“尊天”,而是相反的,要对“天”和当时尊天的许多学说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批判和责问。《天问》这首诗作于何时何地,向无定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屈原放逐在外时所作。这首诗确乎是通过质问的方式流露出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其感情与屈原流放后写的大多数作品基本上是一致的。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他往往自己并没有做出回答,或者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在问题的提出和在问题的提法上,却显然表现了他对一些凿空旧说、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一精神,构成了这首气势磅礴、奇气逼人的长诗。亦从此可见,屈原的《天问》,并不是“天尊不可问”,而正是设难相问,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道德,统统扫清。而在他提问的时候,态度又是那么执着,抓住不放,问的又是那么理直气壮,无畏无惧,这就形成了这首长诗的伟大思想和充沛气势。

《天问》涉及的问题很广,首先他对于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一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的盲从态度。

《天问》开头就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屈原在这里诘难的是当时关于天地开辟、宇宙初生的一些凿空之说。再进一步,他对于当时提出的所谓“天有九重”说、“盖天”说也提出了质问:

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蔫系?天极蔫加?

除了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外,他还问到一些故事传说中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牵涉到对于当时所谓“天命”的怀疑。如他问: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这里说,帝舜曾经那样体贴他的弟弟象,到头来还是为害;为什么象是那么肆其犬豕之心,毫无人性,不讲道德,而他却并不危败?他又问: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所问的意思非常明白:一个淫荡诡诈的人,为什么却子孙昌盛绵延?无疑,屈原的这样提问,是对当时所谓上帝最公平、“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等的迷信说法,持了怀疑态度。其他如他还问到鲧的遭遇:

鸱龟曳衔,鲧何听蔫?

顺欲成功,帝何刑蔫?

鲧同情天下人,指挥鸱龟一起帮助天下治理洪水,但在十分顺利和接近成功的时候,上帝反而把他杀了?这个上帝不是也太昏庸不公了吗?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且用典极多,知识量惊人,不管哪一个小故事扩展开来都可以写成一大篇文论文。掩卷冥想,屈原一口气如此众多深层次的问题,意欲何为?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了,或许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和他同时代的人,其实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现在的你我,天地人间,宇宙洪荒,有多少是我们还未曾知晓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渐渐明晰起来,但现在所见所闻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罢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科普作品,如霍金的解释,或多或少可以解答屈原提出来的问题。几千年前的提问并不可笑,几千年来的解答也并不荒谬。人类探索真理,追求真相的本质从来未曾改变。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天问》用的基本上是四言句式,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不重复,不呆板,表现了作者的构思异常精密,驾驭文字的能力十分高超。《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极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天问》问世以后,模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屈原的《天问》原文和释文

《天问》算得上是屈原的代表作了,也是集文学、宗教、科学、哲学等多种思想为一体的“伟大”作品,这真的算的上一部“比肩”《道德经》的作品(唯一可惜的是字数太少了,可能是屈原忙着救楚国,没心情写,之所以没有广泛流传,甚至现在提到这部作品,都“无人知晓”,是有多种原因的

下面详细的解释一下《天问》这部作品,以及为啥说它是伟大的?

顺便插一句,读完屈原的《天问》,您肯定会对这位老前辈佩服的“五体投地”,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之情。

这远比咱们上学时期学屈原的诗,或者端午节想起有这么一位“先贤”要深刻的多,因为这两种形象,一种诗人,一种爱国者,都是“屈前辈”的一面,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单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屈原,是大大“贬低”了屈原。

说实话,从《天问》这篇作品就可以看出,屈原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1、《天问》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天问》全篇374句,一共1553字,为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长诗。

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首1500多字的诗,当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篇散文,毕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的人,他们当时的文学形式,和现在是有很大区别的。

《天问》被现在的一些学者,称作古今罕见奇文,因为里面描写了一些“天地玄黄,宇宙万物”等广阔而又深刻的内容,包含对“天地”,对“宇宙”,对“人性”,对“道德”,对“自然”等方面的“拷问”,这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代,也是非常大的哲学命题。

而且在屈原诸多作品中,《天问》是最难理解的,由于语言的原因,诗句里面一些字词的意思,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屈原的诗,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很冷门的一个原因,句子长点没关系,可以把它当成现代的散文诗)。

但是遗憾的是,屈原的诗,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的深奥和晦涩的,根本看不懂,就像《天问》一样,很多句子如同“天书”,也很对得起《天问》这个名字。

比如《天问》中有两句“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作了各种猜测,都嫌不妥。

后来晚清学者王国维通过对殷商卜辞的考证, 发现“该”即王亥,为殷人的远祖,而季是王亥的父亲,于是困扰学者们上千年的“谜团”解开了,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亥秉承了父亲的道德,以其父作为榜样。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一些,主要是因为诗句中引用的典故和历史故事,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失传,想要考证的话,非常的困难。

所以,简单来说,《天问》是一部类似于《道德经》那样的作品,里面包含的思想非常丰富,只是非常的“难读”!

2、《天问》主要“问”了什么?

《天问》大概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然宇宙”的发问,一个是对“人类社会”的发问。

自然宇宙方面

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混沌天体”“日月星辰”“地理形成”“鸟兽草木”等天地万物。

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很久以前,人类刚“诞生”的时候,是谁创造了文字,教我们说话,假设天地最初是一团混沌,那么有人亲眼看到吗?该怎样考证?

这是屈原,对于人类起源,以及天地起源的一种发问。

也是人类对自身文明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的一种探究。

这两个问题,说实话,我们现代人都没有“搞太明白”,人类文明起源于何处,地球是怎样形成的,目前虽然找到了一些证据,但是真相却依然是“未知”的,更多的是一些假设和理论推算。

这样的发问,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很“稀松平常”,但是在屈原那个时代,大家是相信“天道”和“命运”的,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人类从何而来,女娲娘娘给捏的,天地如何形成,盘古一斧子劈开的,就怎么简单,无论你有什么困惑,这些神话故事,都能给你完美解释。

在屈原那个时代,甚至一个国家能否昌盛,有没有瘟疫,有没有灾难,都是用“天道”来解释的。

而屈原能发出这样的疑问,显然,他对这些神话是“质疑”的,对“天道”是质疑的,这种精神是超越时代,是需要勇气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更应该把屈原看作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被“淡忘”的诗人。

当然,后面的发问还有很多。

比如“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日月胺属?列星安列?”、“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靡薄九衢,臬华安居?”

就不一一解释了,大概就是问了一些:“天上的星辰是怎么安排的,它们是怎样对应黄道?”“它们那个时候的人,认为月亮亏损是死亡,而变圆是重生,屈原就问这是怎样重生的,难道是嫦娥的仙药?”“太阳和月亮是由什么来支撑?那个时候还不懂万有引力,其实就算是咱们现代人懂了万有引力,还是不懂,宇宙中这种力究竟来自何处,现在的研究也发现,不止万有引力一种,是十分复杂的,总之还没有搞明白。”

其实用一个孩子的思维来“还原”屈原当时的疑问,是比较不错的,就像你在给孩子讲我国传统神话,孩子的心中其实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你可以轻易的用现代科学给孩子解释,但是,在屈原那个时代,这些问题,都是高深无解的

如果说,问宇宙只是出于人类的天性上面也说了,其实现在懵懂的幼儿,也会有这种疑问),不足以体现屈原的伟大,那么《天问》下半部分要“问”的“人类社会”,则是屈原思想的“光辉之处”!

在“人类社会”这部分,屈原主要发问了一些“君臣矛盾”的事情,大概就是,有功劳的为什么最后要去受罚,忠臣为什么会惨死,残暴的君王,最后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好的名声,总之就是想问问“好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比如,屈原重点关注的一个人物——鲧[gǔn]

鲧是大禹的父亲,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因此有了大禹治水。一说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一说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

这个人是大禹的父亲,虽然没有把水治好,但是也是有功劳的,在屈原看来,他的结局和他的功劳是“不公平”的

《天问》—“顺域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弛?”、“咸播柜黍,莆薑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大概意思就是说,人家治水,也是有功劳的,为啥要惩罚人家,关在“羽山监狱”三年之久,还要背负“四大罪人”的罪名!

四罪指共工、三苗、鲧和驩兜(欢兜)。流四罪即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古书有记载,且与五帝之中的舜有关,舜的功绩之一就是平四罪。

鲧也是好意,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就算最后没治好,也不至于当成“罪人”吧。

所以屈原认为鲧治水有功无罪,帝舜拘禁鲧于羽山且多年不释,很不公平。(当然,屈原并没有直接表达这层意思,而是反问,语气其实更强烈。)

还有一些发问,比如:天帝派下后羿,是为去除夏民忧困,为什么他却去射河伯,夺取洛水女神为妻?

当然,这些都是神话,很难用“人的思维”去解释,屈原也没有过分的去探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和好人不得好报的不满(因为屈原政治上不得志,自己好人一个,没想到却是这种下场!)

除了对神话中的人物,进行“人性”拷问,屈原还对“历史兴亡”中“贤臣”“君王”“奸臣”的不同结局进行了“拷问”。

比如:文王、武王,最后推翻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议了大周王朝,并且留下了千古佳话,而春秋霸主齐桓公,多次联合其他诸侯,签订盟约,相当于是维持天下太平,也算是一个“贤德”的君王,但是死后60天没有下葬,尸体生蛆。

有些贤臣,伊尹、吕望、管仲,结局很好,而有些贤臣,梅伯被剁成肉酱,比干被挖心,箕子靠装疯苟活。

这里面有好人得到了好报,有好人没得到善终,更多的是在拷问人物,而没有把这些人物放进“国家兴亡”这样一个大环境来考虑。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屈原所处的时代,各个诸侯国,名义上都是大周王朝,所以不存在“国家兴亡”一说,楚国可以亡,但是大周是不会亡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屈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能有这样的拷问,已经很了不起了)。

最后,屈原自然也是要问一下“楚国”的,他说,历史上楚国也有很强大的时候,但是也有弱小的时候,比如被伍子胥引吴伐楚,攻破郢都,是为了给现在在位的楚怀王一个警告。

最后屈原也说,奸佞小人什么都干得出来,并且老天爷也不会惩罚他们,所以不要“迷恋”天道,人心才更加可怕!

这基本上就是屈原关于“人类社会”的发问了,能够远离“天道”,更加关注人的作用,也是屈原思想超越时代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命运,没看到人的作用。

3、《天问》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一、对于哲学思想的启蒙

《天问》中有很多关于“宇宙”“自然”的发问,按说这对“宇宙学”“天文学”“地理学”“自然学”等现代的很多学科,都是有启蒙作用的。

但是限于当时人们的技术手段,这些问题只能用“哲学”来解释。

这里面其实有很浓厚的“道家思想”,如果屈原顺着这个方向去研究,很可能会写出像古希腊自然哲学《论自然》之类的哲学著作,甚至开创自己的“哲学流派”。

其实后人,也继承了屈原的精神,比如,比屈原出生稍晚的后来做楚国兰陵令的荀子有《天论》,汉代王充有《谈天》,柳宗元有《天说》,刘禹锡也有《天论》,这些都是大胆探索宇宙万物奥秘,提出自己思想体系的“先贤”!

屈原虽然没有继续研究这些哲学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敢质疑,敢“呐喊”的人,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很了不起了。

二、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

《天问》记载了很多历史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和我们现代的版本是有出入的,毕竟由于年代的原因,很多东西都会失传。

假如,屈原可以把这些历史典故,包括神话故事,给咱们写下来,这相当于是咱们国家的一部“史诗”,对咱们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有重大意义。

看看西方的《荷马史诗》,给西方学者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荷马史诗》也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 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总之一个拥有《史诗》的民族,会让自己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史诗不仅仅在于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资料。

就像《红楼梦》一样,很多人研究它,不是研究他的小说内容,而是研究一些当时封建家族的礼仪,以及家族制度和日常生活,这相当于是用一台“摄像机”把当时,至少是封建大家族的日常给我们记录的下来,是非常鲜活的历史资料。

可惜这两点,屈原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做到,这可能是因为,屈原的主业是“政治家”,而不是“文学家”,国家都快灭亡了,那里有心情给你们写史诗。

总结:

公元前304年,秦楚订立了“黄棘之盟”,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天问》就创作于屈原被流放汉北的这段时期。

屈原出生不错,官也做的很大,所以在楚国,他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如果楚国灭亡,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屈原的爱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然,这也不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屈原爱国、爱民、也很自爱,不过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治国理念是“美政”。

屈原的“美政”理想主要内容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国君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屈原的“美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孔子的“礼治”差不多,都是一种复古的“治国理念”,而因为和历史的大潮流不符合,最终被淘汰。

最后说一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咱们现代的“爱国”是有点小区别的

确切的说,屈原的爱国,更多的是一种“爱家”

因为在屈原的时代,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就是大周王朝,而各个诸侯国就相当于“兄弟姐妹”,你秦国来打我楚国,就相当于大哥欺负小弟。

而且在屈原的政治理想中,并没有说,等楚国强大了,去消灭别的诸侯国,就是说,没有一统天下的这种想法。

楚国是我的家,秦国是你的家,大家都好好管好自己的家,逢年过节看望一下家长——周朝的大王,就行了。

因为按照祖传的礼制,诸侯国都是周朝的“孩子”,重大事情,由家长说了算,其他的内部管理,“孩子们”自己做主就可以了,所以屈原能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所以说屈原和孔子一样,都希望回归到大周王朝刚建立时期的那种转态,各个诸侯国相安无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事还可以写写诗,搞搞艺术。

但是时代变了,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了,而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也投江而亡。

楚国是屈原的家,看见“家人去世”“家园破坏”,屈原更多的是一种“家园之痛”

但是这不能怪屈原,在咱们的传统文化里面,“爱国”和“爱家”其实是一样,咱们经常说“家国情怀”,就是说,爱国和爱家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连家都不爱,他会爱国吗?

所以说,屈原的爱国,表面上看,的确是只爱自己的楚国,和今天相比,有点狭隘,但是屈原的时代,并没有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假如屈原生活在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他也会像爱楚国那样,热爱整个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把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来纪念的原因。

说道这里,相信应该能让大家距离屈原,更加近一点。

假如楚国没有灭亡,屈原或许会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不管是研究哲学,或者是写史诗,相信都能给我们留下更加辉煌的作品。

但,历史没有如果,除了可惜,也只能可惜了!

三,屈原 《天问》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博。可zd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专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此篇在篇幅上仅次于《离骚》。作者借助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以提问求解的方式,通过对古代社会具有至尊意味的“天”的责难发问,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旷代未有的磅礴气势,将深湛的思考、大胆的怀疑和执著的探索指向生存世界的各个层面,融合他“参差历落,圆融活脱”文学运思,创作出令人千古称羡的华彩篇章。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怀疑精神与理性品质,以及具有明显批判性的历史意识,由此在艺术上获得了非常独特的感染效果。属同时,篇中所包含的大量神话、传说和史事,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上古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屈原写的天问原作

很高兴为你回答,《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这样有力的天问抛出后,一般人很难收尾,因为往后的每一句都可能成为画蛇添足,张若虚却很淡定,他马上笔锋一转,归于平凡和实际。闻一多先生说他无忧愁也好,李泽厚先生说他有忧愁也罢,都无关紧要了。张若虚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复杂的他不知道,但人类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绵延长久的。太广阔的思考容易产生孤独感,自然而然地,由月生情思。

伟大的屈原,伟大的《天问》,它代表了华夏先民睿智而又浪漫的精神世界,它发起了一场追求真理的历史接力。

五,天问屈原原文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沦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

天问

3.0折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