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电影《一代宗师》?
谢谢邀请!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演员阵容都很好!
二,电影一代宗师指的是谁
《一代宗师》电影观后感
文/紫陌红尘0203
王家卫是华语电影界的一位奇才。其执导影片立意新颖视角独特而又风格含蓄,在意境和台词方面造诣很深,缺点是故事情节往往晦涩难懂,就象唐代李义山的诗风,词藻华丽、对偶工整、语言凝炼、意境悠远,但通篇晦涩迷离、难于索解。
《一代宗师》从整体架构上来说,王家卫的个人风格强烈,画面优美到令人无可挑剔、台词的精炼隽永让人回味悠长。但是故事的缺憾和人物的单薄使整部影片缺乏了一部优秀传记片所应具备的厚重感,缺少激烈对抗的剧情冲突,纷繁交错的人物关系和起承转合的情节线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代宗师》这是一部先天不足、令人遗憾的电影。
总体上叶问戏份的权重和精彩程度都不如宫二,以至于电影上映后有人调侃此片应名为《宫二传》。3D版重剪后,故事比以前流畅了许多,主题更加突出了,但是叶问部分的硬伤还是未能成功补救。叶问的戏主要集中在武戏部分,文戏部分导演仅着眼于叶问与宫二的感情纠葛,这就使得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缺少的一代宗师的家国情怀,对功夫的见解也仅限“掰饼”一场戏,一句:“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块饼是整个武林。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撼才能有进步。真管用的话,南拳又何止北传。你说对吗?” 尚能让人领略大师的境界!其余之处,就乏善可陈了。几场武戏只是向观众展现了武林同好之间的切磋武艺,没有大是大非的戏剧冲突,与日本人之间的恩怨也是一带而过,着墨不多。这就好比观众们提起胃口等着大腕儿的压轴好戏,而你只是吊吊嗓儿、串个场儿又转回去了。
大概叶老爷子的性格也象其功夫一样含蓄内敛,这点从甄子丹版《叶问》的剧情中便能窥探出一、二。寡言少语,文质彬彬,对待感情也是一样的风格。而这一点竟与王家卫电影情感戏的处理如出一辙。《花样年华》、《重庆森林》、《东邪西毒》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这样的人设。外表冷若冰霜、内心炽热如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闷骚”型。可是此片中直到故事结束,两人也没有擦出大的火花。与前妻相敬如宾,平淡如水;与宫二的情感戏也是不温不烈、缺少激情!让观众看了着急!倒是几段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世上所有的相遇其实都是欠别重逢’、‘叶里藏花一度,梦中踏雪几回’、‘郎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水有来期’,尚可引发观众之遐想,聊慰渴怀吧!想来叶问原型如此,导演编剧也不好在事情戏上太过发挥吧?!
宫二小姐的戏在剧中是当仁不让的重头戏。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典型的巾帼不让须眉。与叶问比武争强好胜、为父报仇宁可退婚入道,发誓终生不娶不嫁,天生一股’宁可一思进,不可一思停’的倔强脾气,难得的武学奇材,可惜却没有参透父亲宫宝森的话“ ‘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在回首”,大仇得报,自己却孤独一生。
张震饰演的一线天是八极门的宗师,本就戏份不多,3D版又剪去了在火车上和日本人冲突受伤,被宫二小姐顺势搭救的桥段,人物关系上显得太过孤立,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与电影整体有些不协调,变成了纯粹的打酱油角色。可有可无,与剧情推进毫无关联,这样的处理还不如将其事迹用字幕或其他角色口中的台词一带而过。而赵本山和小沈阳的设置和出场,则完全是蛇足之笔,意境全无,好在3D版的已经最大限度地删减了两人的出场镜头。
总体来说《一代宗师》还是拍出了王家卫的个人特点。人物造型精致,服装道具考究,镜头和声画关系结合完美,武打画面明显是在象日本黑泽明的《七武士》致敬,雨中的武打场面的精美绝伦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作为教科书级的范例! 一句话,观赏性有余,故事性不足,只能算王家卫作品中的中等之作!
三,一代宗师的评价
正是我喜欢的一部电影。
说说原因吧,首先是台词。
很多人喜欢把弄王家卫的电影台词,个人觉得《一代宗师》恰恰是最不像王家卫。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往的墨镜王式金句是这样的:
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
——《阿飞正传》
终于在一家便利店,让我找到第30罐凤梨罐头。就在5月1号的早晨,我开始明白一件事情,在阿May的心中,我和这个凤梨罐头没有什么分别。 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人是会变的,今天他喜欢凤梨,明天他可以喜欢别的。
——《重庆森林》
以往的王家卫作品是这样的,所以说,有人总结了王式金句的套路:
“一个事件+一个绕口的时间+一个无聊事件”这个准则,3秒钟就能造一个王家卫式台词。
这种情况到了《一代宗师》有了很大的改变,当然这和编剧邹静之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宣传方面都在极力营造一种“十年磨一剑”的意思,事实上,这部电影确实话费了王家卫很大的精力,本来就是拍戏很慢的一个人,陷入了其中,难怪网友说是“一代失踪”。
我想这部电影圈粉的原因,表内上看是台词,实际上是它架构的武林宏图。
当然,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拍完的成品和其初衷有很大区别,尤其是改编后来重映的3D版,在经过重新剪辑后愈加凸显出宫二这个角色了。
但个人认为,恰恰是因为笔墨突出在一个人物身上,才让全片的风格有了大时代的悲歌语境,很多观众也是看宫二才留下眼泪。
四,电影一代宗师说的是谁
最大的源头,是见到李小龙的杂志封面。当时是一九九七年初,我在阿根廷拍《春光乍泄》……那段时间看到的电影,中国人都很猥琐,我很想拍一部电影,表现中国人的美。我们回看民国的美男子、奇女子,用现在的标准不一定很靓仔,但他们有他们那种风度、那种风采、那种自信、那种优雅。我突然想拍一部戏,讲中国人之美,中国男人的美和优雅,中国女人的自信。这就是电影的源头。——王家卫
为了拍出武林下的中国人之美,王家卫花费大量时间了解历史背景,为什么拍叶问,因为他就像是民国的一个缩影,他一生经历满清、共和、北伐、抗战,最后转移到了香港。
为了深入了解叶问,王家卫遍访在世的各大门派高师,具体准备了多少年,有人说五年,有人说十年,王家卫说确切应该是一九九九年他从叶准(叶问之子)先生那取得版权开始。
有拳无门不成派,有派无谱不成门。武林讲究传承……拍《一代宗师》,是因为传承这个命题,是所有武侠片从来没有讲过的,我想讲。——王家卫
这部电影也是王家卫第二次启用其他人做联合编剧,一位是大编剧邹静之,一位是本身就习武的徐浩峰。
因为两大编剧的加入,让这部电影在保留王氏风格的同时,终于成为继《旺角卡门》之后,故事上最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的王家卫电影。
而此时,这样的变化竟也成了一把双刃剑,一边备受大众膜拜,一边又被不少人批评王氏精髓不在。
总之,这部早在2002年就公布片名和主演名单的电影,终于在2009年底开拍,终于在2013年初于内地全面上映,取得约3亿票房,打破王家卫历来的票房纪录。
他也在影片的最后部分来了一把“传承”,拍摄宫二先生去世前那场戏,犹如《美国往事》中面条最后的黄粱一梦。
同是莫里康内《美国往事》的音乐响起,宫二如面条,抽着鸦片,躺在床上,昨日之日不可留……
关于电影故事本身不再多说,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插曲。徐浩峰曾跟王家卫讲,有时候不可以跟门派或者练舞的人倾偈(聊天),因为突然之间会觉得好像有东西在咬自己,很想打对方。
武术从来不是用来健身的,太极不是用来养生的,你看太极第一、二代的宗师,个个都短命。最早的概念,武术是武器,可以杀人,所以跟运动、跑步是不一样的。——王家卫
三十年,十部电影,将他影片中各种嵌套的故事拆分开来,王家卫何止拍了十部,而要是将其归总一下,好像这么多年他又只拍了一部电影,只讲了一件事。 所谓“不迷不成家”,这也正是王家卫迷人之所在吧!
五,电影一代宗师想表达什么
在香港电影圈个人风格数十年坚持如一日的导演有不少。
知名的有杜琪峰的黑色电影,王晶数十年如一日的屎尿屁低俗喜剧,张彻的阳刚暴力主义武侠……
当然这里要说的还是许多文艺青年们所钟爱的特立独行的王家卫。
作为香港坚守文艺电影阵地的常在人手,拿奖手软的王家卫在新世纪以后,内地与港人合拍的大潮流之后也开始了效仿徐克,陈可辛等人合拍的道路。
只是王家卫的文艺套路是否能在内地电影唯票房至少的原则下依然展现个人风格,这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投资方来说更是压力山大。
于是墨镜王决定用商业片的题材来兼容自己的文艺风格,或曰:
商业电影风格化。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十年前就已经买下的广东咏春拳师叶问的故事。
但出手迅速的黄百鸣联手甄子丹叶伟信已经联手打造了一个《叶问》系列,不仅票房大卖,还顺带让甄子丹咸鱼翻身,跻身一线动作巨星。
有鉴于此,王家卫不得与转换拍摄方向,这时候他遇到了比他更能扯淡的小说作者徐浩峰。
徐浩峰早年写过一部《逝去的武林》的纪实文学,这部不着调的貌似小说一样的作品充满了各种对武林旧事的掌故杂谈, 在这一点上深得墨镜王的喜好。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原本讲述叶问的故事变成了讲述一个武林或者一个时代的故事。
很多人总是质疑,不能理解电影到底在讲些什么——
明明叶问的故事,宫二的戏份要比叶问还多。
直到笔者后来看了徐浩峰本人的一些小说大约有了一些理解:
王家卫的创作野心并不局限与叶问本人的布局,他想讲一个关于大时代的故事。
这个时代有着各门各派的武林宗师,咏春或者形意都只是其中之一。
而观众对于电影的误解或多或少来自片名,一代宗师,以为只是形容某个人。
比如:叶问或者宫二抑或马三。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名字已经概括了电影所要讲的内涵:
《一代·宗师》,一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家卫不愧为华语影坛最闪耀的大师,它另辟蹊径得用一部电影,完成了对华语功夫片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