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国七雄,都有哪些变革之路?
战国七雄中,魏赵韩三国是周天子刚刚册封的诸侯国,尤其是魏国,处在中原地带,与秦赵楚韩齐五国接壤,若不强大起来,很容易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因此,新兴的魏国首先扛起来变法的大旗,魏文侯任命法家人士李悝为相,力主变法图强,掀起了战国时代轰轰烈的时代大幕。

一、魏国:李悝变法
政治上:废除世袭制度,选贤任能,招募贤才。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采用“尽地力之教”政策,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法制上:建立完备制度《法经》,明确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奖惩等。
军事上:改革军制,建立魏武卒,考核士兵,扬长避短,发挥军队优势,开拓疆土。
魏武侯继位后,吴起离魏投楚,魏国变法夭折,走向衰落,慢慢地一蹶不振。
二、楚国变法:吴起变法
吴起投楚后,被楚王任命为令尹,对楚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实行变法改革,吴起总结了李悝变法经验,确立法治,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两大弊端,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削弱大臣权威,整顿吏治,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裁剪冗官。
另外,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南击百越,北败韩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
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被乱箭射死,变法宣告失败。
三、秦国变法:商鞅变法
商鞅自魏国入秦,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通过徙木立信,取得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于公元前356年进行第一次变法,确立法治,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二十级爵位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源。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国家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变革旧风旧俗,建立新军,实行耕战体制,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根基。数年后,秦国东出,击败魏国河西军,收复河西高原。
其余四国,韩赵燕齐四国,纷纷效仿秦魏楚三国变法,但只皆为一时功效,遇明君而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是为人治,包括上述的魏楚变法,皆属于人治,只要支持方发生变故,必定人走茶凉,不得善终,只有秦国,以法治国,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才能长期稳定,也因此,秦国才能强大,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东出函谷关,扫平六国。
二,战国七雄变化
战国七雄时期著名的变法有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
1、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实行统一度量和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3、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是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宣告告终。经过变法,楚国国力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4、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5、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
又名燕昭王改革
乐毅在燕受到的重用后,便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对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乐毅改革。
6、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 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的一个改革。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7、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
齐威王和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
三,战国七雄有哪些变法
秦孝公任总商鞅变法
韩昭侯的申不害变法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魏国的吴起变法
楚国公子黄歇屈子等人的新法
不过各国变法都功亏一篑
赵武灵王的惨死
吴起被逼走
楚国老氏族的阻挠
韩国的衰败
唯有秦,虽商君车裂,但新法得以延续,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战国七雄发展
其实七雄都有变革,
最简单一点,以前春秋时期一般人当不了兵,慢慢放宽;以前军队数量限制严格,慢慢放宽;以前打仗进攻防守如礼仪一般,慢慢放宽
此外印象最深的三种
魏国,内耗型改革,官僚贵族互相勾心斗角,以改革之名排除异己,但是琢磨多了,也贡献了大批人才
赵国,生存所迫,纯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秦国,根子上改革,说白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人,地,官)归国王,贵族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像后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