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美军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现状?
兔哥回答,欢迎关注兔哥;美国是全球的核超级大国,拥有完整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其中的空基核打击能力需要依靠战略轰炸机来实现,这也是所有国家的做法,因此战略轰炸机也是美国非常重视的一个发展领域。自二战以来轰炸机领域发展最快的就是美国,远超当时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B-2 隐身轰炸机,并且正准备发展新功能的B-21联合轰炸机,B-21就是准备用来替代B-52和B-1B的,所以B-1B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B-1B的诞生;美国目前有3款战略轰炸机,通过观察这三款轰炸机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每一型都和时代对应,都有一个能够突破当时的防空武器装备系统的性能特点,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就是本着突防为第一技术参考来发展的。B-52提倡大载弹量,远航程,高空轰炸能力,上面搭载对抗战斗机的武器系统,但随着防空导弹、高空高速截击机的发展,它落后了,于是就有了B-1型轰炸机。而B-1B是B-1A的发展性和技术改进型,绰号“枪骑兵”。B-1B诞生的年代,防空导弹和截击机已经能够占领高空阵地,所以提倡以高空高速突防的B-1A就没有了突防优势,轰炸机再快也跑不过战斗机,更别说是导弹了,于是美国就另辟蹊径,高处不让走,咱们从低空走,因此,B-1B的突防手段是从低空突防。
B-1B突防的技术特点;低空突防对轰炸机要求高,需要有大的升力性能,轰炸机的发动机推重比都不高,也就是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远低于飞机的重量,需要机体的结构具有好的滑翔翼面,这就需要把轰炸机的机翼设计成大展比机翼,但B-1B需要具备超声速飞行能力,大展比机翼不利于超音速飞行,怎么办?于是B-1就采用了一个折中方案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可变掠翼设计,可变掠翼并不能说是先进,只能是一种无奈的设计,当时的设计理念没有现在先进,B-1B的研发时间是七十年代,74年首飞,85年服役,三十多年了。轰炸机重量大,起飞降落时必须要有大的翼展来增加升力,否则滑跑距离就太远了,降落也困难。第二个就是高速飞行时需要后掠翼结构,这样飞行阻力小,但低空时受地球的静引力影响增大而升力降低,所以又需要增大升力,这也是B-1B的机翼可变原因。和B-1B一样的轰炸机还有俄罗斯的“白天鹅”图-160战略轰炸机,不过图-160要大的多。(↓左图为图-160,右图为B-1B)
B-1B性能;B-1B轰炸机由北美航空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时间段处于冷战末期。计划生产100架,目前仍然有约60架,正常值班的有36架左右,B-1B的航程达到了1.2万公里,由机体内的数个总容积112,635升的油箱来保障,有7个独立的油箱,每个油箱都有防御性的技术措施。B-1B的最高航速能够达到1.25马赫,这个数据对于轰炸机来说是优秀的,B-1B具有复杂的航电系统,包括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这样可以降低飞行员长时间飞行时的负担。具备导航、武器管理和投放的进攻性航电系统(OAS)、以及防御性航电系统(DAS),B-1B的驾驶舱风挡采用了防撞鸟设计,所有的驾驶员都有独立的跳伞逃生设备,B-1B的机内舱的载弹量为34吨,可外挂26吨弹药。能够携带核武器,常规武器,具备防区外打击能力,应该说这款轰炸机即便是目前依然是先进的,并不落后,美国只所以要用B-21替代它,主要是美国的武器先进,换代快,也有资金支持。
美国的B-1B并非是过时了,落后了,但对于美国来说它落后了,于是美国才有了B-2隐身轰炸机,而目前美国又准备用B-21隐身轰炸机来替换B-52和B-1B,就世界轰炸机领域来说,美国的轰炸机在自己和自己竞争,它们在轰炸机领域目前没有对手。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二,b1枪骑兵轰炸机价格
“枪骑兵”估计8年内就要全部退役了,现在美军也不打算对这种1980年代中期全面服役的老轰炸机进行再高层级的升级改造,因为它已经过时了!
B–1B战略轰炸机是地地道道的核轰炸机,研制它的目的就是冷战期间携带B–83或者B–61核航弹,低空突防进入苏联内地进行核打击!但时过境迁,苏联解体了B–1B的核轰炸任务随没被取消,可问题是现代防空武器也越来越先进,再想低空突防成功率变得极低!
由于核战争打不起来,B–1B目前的地位比较尴尬,由于设计之初只能执行核轰炸任务,不能携带其它型号的常规空地弹药,美军将一部分B–1B的火控计算机、弹药管理计算机、总线接口...等武器控制部分进行升级改造,让它可执行常规轰炸任务,可是费用太高了而且超音速轰炸机已经不适宜现代战争的需要,美军只升级了总数量一半都不到的B–1B。
为何超音速轰炸机不受美军待见呢?首先就是:轰炸机超音速飞行在现代战争意义太低了,轰炸机这种笨重的大飞机,飞得再快也快不过导弹和战斗机!还不能做较大过载的高机动动作,低空突防的战法也没价值了。B–1B早年间的就是这种简单的凌空投弹方式,当然它投掷的是具有深度侵彻能力的核航弹。
空投自由落体航弹在现代战争中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第二点:现在的美军或者俄军战略轰炸机都已经配置了远程巡航导弹,比如B–52使用AGM–86型远程巡航导弹、部分B–1B携带AGM–158巡航导弹,这两型巡航导弹射程都很远,即便是执行核轰炸任务也不用深入到敌人的内地了,在敌人国境线之外几百公里远就可以发射,发射导弹后轰炸机扭头就走,任务就算完成了...导弹则按照规划好的飞行线路自行去打击目标...飞机只是一种载体平台,打击目标最终是弹药,飞机飞得再快没用。


第三点:超音速飞行对战略轰炸机来说费用太高了,B–1B载弹20吨作战半径是4500公里,高速飞行对发动机的磨损是较大的!所以,它每执行一次任务地面保障工作起码要一天时间,是性价比较差的装备,而它的任务B–52都能完成,并且B–52几乎是“零成本武器”,性价比极高执行任务的费用就是燃油费。
那啥是“零成本武器”呢?现在的B–52H型轰炸机是1960年代中期制造的,当时的造价仅为650万美元一架...它服役到现在快60年了!包括设计费用均摊在内的成本费用,已经在这60年里基本折算为零!似乎成了“偏得的武器”,B–52的生产型号较多零件库存也很充足,加之美军强大的地勤/维修保障能力,B–52再用20年也没问题,所以美军非常喜爱它。图片里进处的是B–83型核航弹,远处的是AGM–86远程巡航导弹,B–83型是在1980年代初期服役的,为当量可调解型核弹,当量5000吨~20万吨TNT。美军目前三型轰炸机都能使用,但它并不是精确制导航弹。
总之,B–1B目前在美军的地位很尴尬,只是比“鸡肋”略好一点,美军也不打算再对它进行升级改造了,而是节省经费研制B–21型轰炸机,用于替代B–2和B–1B,估计2025年左右就能服役了,B–1B也就到了服役期的末尾阶段。估计10年后这三型轰炸机当中只剩下B–52了,生姜还是老的辣!
三,b-1“枪骑兵”轰炸机
B1B枪骑兵这款战机和俄罗斯的图160白天鹅很像,现在为美国主力轰炸机之一。你要说现在的现状嘛那就是将就着用的阶段,如若要说未来10年的现状估计很尴尬,甚至即将被淘汰!
B1B这款战略轰炸机个人觉得挺好的,其性能也比较出色,不然也不会坐上主力位置几十年。首先来说它有超音速能力,最快能达到1.25马赫(1530千米/小时),这点在世界范围内来说蛮出色的了。
其次就是航程也有12000千米左右,这样作战半径也有5000多千米,这个航程比较可观了对于轰炸机来说。
然后就是武器,B-1B有3个弹舱,一个在主起落架舱后的后机身,紧邻发动机舱,其余两个在主起落架舱前方的前机身。每个弹舱舱门外侧可安装一对双联挂架,另外在中部弹舱挂架外侧还可安装一对单挂架,共可外挂14件战略武器,但是挂架很少使用。就载弹量来说也是比较多的,所以攻击性上不存在问题。
说了那么多B1B的优点,但它未来的战略地位还是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大家都知道未来的战争会朝着隐形、无人化这条路走,B1B虽然增加了些隐形设计,但却还不是隐形战机。所以说俄罗斯的S300、S400以及我们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都可将其击落,加之其复杂的结构设计,成本比较高。B1B未来地位就比较尴尬,现在就只能对付一些防空实力弱的国家。
美帝也深知未来的发展需求,所以近段时间也确定了未来轰炸机的计划。那就是B2的改良缩减版B21隐形轰炸机,这款战机和B2相似,但有些性能指标下降了点。但目的很明确,就是来取代B1B和B52的。所以未来B1B会被取代,现在也只是发挥余热!
四,b1b枪骑兵轰炸机小说章节
尴尬
换一个角度解答问题吧,因为会有许多回答性能的帖子。
每当地球上某些地方发生点事情,美国就要派出它的轰炸机在边上飞,以此显示它的武力和影响。但是每次都是派B52去,严重的地方派B2去,现在学会了派F22去,咋不见美国叫嚣着派B1B去呢?
低端老旧的B52,高端神秘的B2,B1恰巧夹在两者之间,说它不够先进吧?低空突防和高速性能也有。说它够先进吧?所谓的隐身性能和苏57的隐身性能是一个意思。
说起B1B的尴尬地位,就不得不提到美国总统。
不是现在的老流氓,而是当年的里根。这位和德云社相声演员同名的美国总统,在刚上任的80年代初,做了一件很据美国特色总统大选的事情-回报选民(当然,还是为了选票),也就是回报资助方。他的方法就是让一个79年下马的项目复活,这个项目就是B-1B“枪骑兵”轰炸机了。
在这里我不提B1B的性能,性能自有其他人说,只说80年代初这个时间段。具体的时间是81年,这个年头里根刚刚上台,中国逐步改革开放,前任总统卡特为里根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美国和中国的良好关系刚刚开始,苏联垮塌的颓势已现,可以说,苏联解体的势头已经可以预见,甚至在83年的时候,英国已经在庆祝冷战胜利了。而在81年,里根通过的这个项目就不是很合理了。当然,会有人拿出什么三权分立的说法来,但是我也要说,美国国会里就有受益人,三权分立,钱的权利最大。
就这样,B1B还是服役了,让人觉得尴尬的一生就此开始。美国武器库里几乎所有的武器都能挂上,为精确打击还挂过观瞄吊舱,论皮实耐用算不上,有B52呢,哪轮得上它。论先进打击算不上,有B2首轮突破,F16的廉价多功能,F15E的炸弹卡车,B1B的生存空间已经可有可无了。
这里多牢骚一句(反正我现在有空),便后掠翼技术可以说是技术落后的代名词了,虽说这个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还是新技术,但是以现代的技术来看,那是妥妥的陈词滥调。中国军迷一直在心中默默呼唤着轰20。就我个人而言,希望轰20不是一架只会隐身的轰炸机,应当是一架有一定飞行性能的轰炸机,否则,可能禁不起时代的淘汰。
五,b1b枪骑兵载弹量
B-1B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B-1B是由美国洛克韦尔飞机公司研制的一种远程、多用途、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最大航速1.25马赫,续航能力为1.2万公里,可以执行洲际战略轰炸任务。美国人自己将B-1B称之为“枪骑兵”,可见其对B-1B还是颇为赏识的。B-1B机舱内可携带34吨弹药,此外还可外挂26吨弹药,然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雷达反射面积却仅为1平方米,与之相比,B-52的雷达反射面积高达100平方米,而多数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也在2平方米以上。看来美国人在这方面还是下足了功夫的。B-1B配备有地形跟踪雷达,在比较复杂的地形情况下,它可以保证飞机与地面保持约60米的高度,从而实现超低空高速突防。并且它能够在数秒内将全部弹药投掷完毕,之后迅速脱离战区,达到较强的攻击突然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高空高速突防并非最佳方案。1960年5月的U-2飞机被击落事件,使美国空军开始认真探索低空突防问题。随后的1961年美国空军启动了“亚音速轰炸机”(SLAB)计划。1965年启动了“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AMSA)计划。AMSA的主要任务是在敌人的首次打击中生存下来,并成功突破敌方防御,将防区外发射武器或自落体武器精确投射到军事或工业目标上,从而对地方可能发动的核袭击实施有效威慑。所以,AMSA必须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以及比B-52好得多的大载弹量核大航程能力。1969年,美国空军发布了项目需求书,AMSA被正式命名为B-1“枪骑兵”。“枪骑兵”也由此开始书写极不平淡的春秋岁月。在70年代末,美国空军曾试验过B-1A原型机,B-1A的主要作战方式为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于美空军战略的改变和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应付强大的苏联防空火力网,因此A型很快下马。
基本介绍
研制国家:美国
名称型号:B-1B“枪骑兵”(Lancer)
研制单位:美国波音公司的防御和空间集团
造价:每架B-1B的造价为2亿多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每架超过20亿美元
现状:现役
数量:美国空军目前在役的数量约为77架
B-1B是由美国洛克韦尔飞机公司研制的一种远程、多用途、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最大航速1.25马赫,续航能力为1.2万公里,可以执行洲际战略轰炸任务。美国人自己将B-1B称之为“枪骑兵”,可见其对B-1B还是颇为赏识的。
B-1B机舱内可携带34吨弹药,此外还可外挂26吨弹药,然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雷达反射面积却仅为0.75平方米,与之相比,B-52的雷达反射面积高达100平方米,而多数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也在2平方米以上。看来美国人在这方面还是下足了功夫的。
B-1B配备有地形跟踪雷达,在比较复杂的地形情况下,它可以保证飞机与地面保持约60米的高度,从而实现超低空高速突防。并且它能够在数秒内将全部弹药投掷完毕,之后迅速脱离战区,达到较强的攻击突然性。它的主要性能参数如下:
研发
B-1B“枪骑兵”(Lancer)是美国空军可变后掠翼超音速重型隐形轰炸机,由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即现在波音公司的防御和空间集团研制。在70年代末,美国空军曾试验过B-1A原型机,B-1A的主要作战方式为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于美空军战略的改变和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应付强大的苏联防空火力网,因此A型很快下马。80年代初,B-1又被美空军提上日程,但主要研制低空高速突防的B-1B,通过低空飞行来躲避雷达的捕猎。第1架B-1B于1983年3月首飞,1985年6月开始装备部队,1986年10月开始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至1988年5月2日,美国空军订购的100架B-1B已经全部交付完毕,目前空军目前在役的数量约为77架。每架B-1B的造价为2亿多美元。
1、研发背景
60年代,美国空军认为有人驾驶飞机是战略威慑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于1962年又提出“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AMSA)计划,要求研制一种低空高速突防轰炸机作为B-52的后继机,但计划进展缓慢。1969年尼克松政府决定加速先进有人驾驶战略计划。同年11月,美国国防部开始招标,由3家飞机公司及两家发动机公司进行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竞争。1970年6月,空军选定罗克韦尔公司的洛杉矶分公司承制机体,通用电气公司承制发动机,并把该机定名为B-1。1974年12月23日原型机开始试飞,1976年年中,空军计划采购244架,1980年交付。1976年12月福特总统批准B-1投产。但1977年6月底,卡特政府认为巡航导弹更便宜而有效,且B-52还可用到80年代,于是决定停止B-1的生产。这时B-1仅仅保留4架原型机,继续试验以完成其发展计划。
2、研发历程
1978年,美国国防部对包括B-1在内的几种飞机作了巡航导弹载机对比试飞,再次认定B-1是优秀的巡航导弹突防平台。1979年11月,空军进而要求罗克韦尔公司将第三架B-1原型机改成巡航导弹载机。同时,美国国防部经研究认为下一代轰炸机应具有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需有良好的常规突防轰炸能力,而B-1的改型则是最佳的候选机种。这样产生了B-1B,而原来的4架称为B-1A。1981年10月,里根总统宣布采购100架B-1B。1982年1月,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签订了两个合同,第一个为价值13.17亿美元的全面发展合同,完成2号及4号B-1A改装设备的工作,并做进一步的飞行试验;第二个为价值8.86亿美元的生产合同,用于制造首架B-1B及早期批生产的长周期项目。首架生产型于1984年10月8日试飞。经过长期的周折,B-1B终于成为了美空军重要的战略轰炸力量。
由来
飞机开始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而在侦察飞行的过程中,“抽空”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800千米。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330美元,B-24每架366000美元,B-29每架639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366架,B-17(1935年首飞)12730架,B-24(1939年首飞)18481架,B-29(1942年首飞)3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约9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二战的经验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很多飞机因遭轰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