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思想中的神权和王权?
顾名思义,神权思想即神权至上,一切众生包括皇帝的权力都来源于神,神权思想在文艺复兴前的欧洲十分盛行。
王权思想即王权之上,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十分盛行。
但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常称“天子”,这也代表了王权思想和神权思想的相同之处——君权神(天)授;不过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王权思想把君主和上天放在同等地位,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神权思想中只有神才是权力的象征。典型的例子是有一个国王(忘了是哪国的了),因为不满罗马教皇而被开除教籍,随即遭到人民的反对,无奈国王只能亲自向教皇道歉,这才做回了国王。
总之,神权思想带有宗教迷信色彩,是宗教为了传播教义、增加教徒和影响力提出的。而在王权思想中,任何宗教、神明只是君主的统治工具而已。
二,儒家思想中的神权和王权的关系
神权是王权的附庸。在儒家思想里,王权永远是占主导地位,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权神授,神权永远是为王权服务的,因为神权是王权赋予的,没有独立存在的神权,其实,这就是神权与王权是高度统一的,是统治阶级或者极其帮凶把王权说成是神赋予的。
三,儒家君权神授
先秦是中国历史和思想的真正诞生地。由于“绝地天通”的宗教政治改革,致使神权为王权所把持,并使神为人间拖累,无法抽象到创造世界的彼岸之物的高度,由此人格神渐渐隐去,为带有自然意味的“天”所替代。
春秋时兴起的道、儒、墨三家都是在神权与王权合流、进而无法使人真正获得存在依据的背景下展开的,虽然他们各自解释或解构了神并褫夺了部分王权,但由于人格神始终不能现身,最终不能撼动王权,甚至成为王权的附庸。
神的沉默虽然使神被人架空,但也使人摆脱神的束缚从而实现人为自身立法成为可能。